《美在自然》简介
《美在自然》这本书是由.蔡锺翔著创作的,《美在自然》共有42章节
1
“中国美学范畴丛书”编辑委员会
顾 问:王元化 徐中玉 王运熙 主 编:蔡锺翔 邓光东 副 主 编:陈良运 关小群 执行副主编:洪安南 常务编辑:朱光甫 编 委:邓光东 刘文忠 关...
2
内容提要
“自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元范畴,或核心范畴。崇尚自然是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家将“自然”定位为“道”本体的品格,“自然”与“道”是同一的。浸润到美学和文学艺术的领...
3
再版前言
袁济喜 这套“中国美学范畴丛书”初版于2001年,时隔十五年再版,作为编委与作者,依然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中国美学范畴,顾名思义,是对中国数千年源远流长的...
4
总序
蔡锺翔 陈良运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它“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
5
引言
“美在自然”,即以“自然”为美,以矫揉造作为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美学命题。 它源自古老的道家思想。道家将“自然”归结为“道”本体的品格,所以“自然”是属于本体论...
6
目录
目 录 “中国美学范畴丛书”编辑委员会 内容提要 再版前言 总序 引言 上编 第一章 自然—道家思想的精髓 第一节 老庄论“自然” 第二节 道家自然论在汉代的继...
7
上编
...
8
第一章 自然—道家思想的精髓
...
9
第一节 老庄论“自然”
“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晋人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见《晋书·阮瞻传》引王戎语),以名教与自然为儒、道之分界。钱锺书先生曾辨析以“名教”专属儒家之...
10
第二节 道家自然论在汉代的继承和演变
先秦诸子中的非道家也有局部地摄取了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如后期儒家的代表荀子作《天论篇》,其中有云:“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列星随旋,日月递炤...
11
第三节 魏晋玄学中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文心雕龙·论说》),自然论更是风靡一时,清谈家几乎无人不论自然。如大名士夏侯玄说:“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
12
第二章 文艺自然论发展的历史轨迹
...
13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自然论的发端与成熟
我们从《庄子》《淮南子》中已可窥见道家的审美理想是“自然”,庄子之推崇自然美甚至到了排斥艺术美的地步,《淮南子》则有所修正,重自然而不废人工。“自然”作为一种美...
14
第二节 唐代:自然论的拓展
在唐代,“自然”已成为普遍的审美意识。我们从唐人诗篇可以发现不少颂扬自然、反对雕饰的诗句。如李白在《古风二首》中写道:“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
15
第三节 宋代:以“平淡”为美的自然论
到了宋代,“自然”仍然是文坛时尚。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中对比陶、谢高下,认为陶胜于谢,即以其自然:“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
16
第四节 明代:叛逆型的自然论
如果说,在宋代“自然”成为不同的美学思想之间的会通点,以平淡为自然成为共同的审美意识,以至掩盖了各种观点的矛盾的实质,那么到了明代却出现了迥然相异的态势。在明中...
17
第五节 清至近代:自然论的总结
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到清代又出现了向正统复归的趋势,传统文论走完了历史的大回环,进入了终结阶段。从总的面貌看,片面的偏激之辞少了,新颖的独创之见也少了,一些大家的理...
18
一、“自然”和“意”
王夫之是强调“意”的。唐代杜牧早已提出:“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其后宋人论诗更重意。王夫之又重申了这个命题: 无论诗歌...
19
二、“自然”和“法”
“自然”和“法”或“法度”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诗学中长期争讼不休的论题。自宋人重“法”,“自然”和“法”的矛盾就突出出来,讲究法度的江西诗派中人遂生“有法”“无法”...
20
下编
...
21
第一章 自然—中国传统审美理想
“自然”是中国传统的最高审美理想。这种观念的影响之深远,足以与“中和”相提并论。“中和”源于儒家的中庸哲学,“自然”源于道家的自然思想。“中和”之美表现为多样的...
22
第一节 “自然”是最高的艺术品位
文艺批评中列品第、显优劣的风尚始于六朝,如梁代钟嵘《诗品》分上、中、下三品,庾肩吾《书品》在上、中、下之中再分上、中、下共列九品。这显然袭用了汉魏以来九品论人的...
23
第二节 泛文论和“师造化”
以“自然”为美的思想渊源是道家哲学,上编中已详论。但从哲学的自然论演化为文艺美学的自然论,还有不可忽视的中介环节,那就是古人的泛文论和“师造化”观念。 刘师培曾...
24
第二章 “自然”的美学内涵
“自然”作为哲学范畴,其核心内涵是“无为”;作为文艺美学范畴,其核心内涵也是“无为”,即自然而然,不假造作。但“自然”的美学内涵又有其特殊性,根据古代文艺家的论...
25
第一节 自然—无意
古代的文学艺术家从自己亲身的创作体会和他人成功的创作经验中领悟到,优秀作品的产生往往出于无意,恰恰不是刻意追求的产物。所以文艺自然论中讲得最多的是“无意”,或称...
26
第二节 自然—无法
在古代文艺理论中,“法”是一个重要的范畴,指法度、原则、规范,乃至具体的技法。而作为具体技法的“法”是古人研究艺术创作论的重点课题,条分缕析,极为细致,如诗文理...
27
一、理先于法
如元代的郝经《答友人论文法书》中说: 古之为文也,理明义熟,辞以达志尔。若源泉奋地而出,悠然而行,奔注曲折,自成态度,汇于江而注之海,不期于工而自工,无意于法而...
28
二、以意役法
如明袁中道说: 自宋元以来,诗文芜烂,鄙俚杂沓。本朝诸君子出而矫之,文准秦汉,诗则盛唐,人始知有古法。及其后也,剽窃雷同,如赝鼎伪觚,徒取形似,无关神骨。先生出...
29
三、以才御法
清初古文家侯方域说: 余少游倪文正公之门,得闻制艺绪论。公教余:为文,必先驰骋纵横,务尽其才,而后轨于法。然所谓驰骋纵横者,如海水天风,涣然相遭,薄吹荡,渺无涯...
30
四、得其“所以法”
明代的焦竑论“法”,提出了“法”和“所以法”的区别: 窃谓善学者不师其同,而师其所以同。同者,法也;所以同者,法法者也。蒲且子善弋,詹何闻而悦之,受其术而以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