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才御法
清初古文家侯方域说:
余少游倪文正公之门,得闻制艺绪论。公教余:为文,必先驰骋纵横,务尽其才,而后轨于法。然所谓驰骋纵横者,如海水天风,涣然相遭,
薄吹荡,渺无涯际;日丽空而忽黯,龙近夜以一吟;耳凄兮目
,性寂乎情移。文至此非独无才不尽,且欲舍吾才而无从者,此所以卒与法合,而非仅雕镂组练,极众人之炫耀为也。今夫雕镂以章金玉之观,组练以侈锦绣之华而已,若欲运刀尺于虚无之表,施机杼于縠纹之上,未有不力穷而巧尽者也。……自文正公殁,而天下失其宗,十年以来,后起之俊秀乃务求之繁淫怪诞,以示吾之才高而且博,而先民之规矩荡然无复存者矣。夫天下之真才,未有肯畔于法者,凡法之亡,由于其才之伪也。(《倪涵谷文序》,《壮悔堂文集》卷一)
侯方域转引倪文涵的见解,论述了“才”与“法”的关系。“才”指作者思维和表现的能力,是属于主体方面的因素。他主张先尽其才,“后轨于法”,首先要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纵横驰骋,无所拘碍,就像自然界各种变幻莫测的景象,惊心骇目,皆出于自然,这样写成的作品便能自然地合乎法度。他反对为了炫耀,而“雕镂组练”,追求工巧,以至损害了自然之美。但是他并非轻视法度,恰恰以为“先民之规矩”是不能随意毁弃的,背离法度就不是“天下之真才”,而是“才之伪”者。这种观点,有些文论家是不同意的。例如同时代的毛先舒便说:“诗须博洽,然必敛才就格,始可言诗。亡论词采,即情与气,亦弗可溢。胸贮几许,一往倾泻,无关才多,良由法少。”(《诗辩坻》卷一)他与侯方域正好相反,不赞成放纵才情,“一往倾泻”,而要求用法度来节制,所谓“敛才就格”也就是“敛才就法”。后来叶燮又针对“敛才就法”作了淋漓尽致的批驳:
吾见世有称人之才,而归美之曰:“能敛才就法。”斯言也,非能知才之所由然者也。夫才者,诸法之蕴隆发现处也。若有所敛而为就,则未敛未就以前之才,尚未有法也。其所为才,皆不从理、事、情而得,为拂道悖德之言,与才之义相背而驰者,尚得谓之才乎?夫于人之所不能知,而惟我有才能知之,于人之所不能言,而惟我有才能言之,纵其心思之氤氲磅礴,上下纵横,凡六合以内外,皆不得而囿之,以是措而为文辞,而至理存焉,万事准焉,深情托焉,是之谓有才。若欲其敛以就法,彼固掉臂游行于法中久矣,不知其所就者又何物也?必将曰:“所就者,乃一定不迁之规矩。”此千万庸众人皆可共趋之而由之,又何待于才之敛耶?故文章家止有以才御法而驱使之,决无就法而为法之所役,而犹欲诩其才者也。……(《原诗》内篇下)
叶燮也是运用分辨本末的方法来论证“才”与“法”关系的。他认为,合乎法度是“才”的表现,“才”是“法”的本源,因此,“敛才就法”这种提法便是本末颠倒,不合逻辑,“才”无非是高出于众人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叶燮提出理、事、情是构成诗文的三项要素,作者如能自由驰骋其心思,写成的文辞有“至理存焉,万事准焉,深情托焉”,那就是有“才”。至于有人说,所就之“法”乃是“一定不迁之规矩”,这种“死法”只有无才的庸众才会去遵循它。有才的文章家岂能敛而就之?因此,他指出,只应“以才御法”,“法”为“才”所驱使,而决不能“敛才就法”,“才”反为“法”所役。叶燮的“以才御法”说和侯方域的“先才后法”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以才御法”,便在理论上解决了“自然”与法度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