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大山(外一篇)

心中的大山(外一篇)

■杨成亮

作者简介:

杨成亮,甘肃白银人,80 后文学爱好者,常有各类文字见诸报端。热爱生活,喜欢用文字诉说心情。若有情怀淡如水,便无浊念似墨浓!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时候的好多事逐渐模糊。唯有我们兄弟姐妹一起爬“鸡冠子山”的情景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每每想起,心中总有数不清的开心快乐!

小时候在张义堡,站在院子里就能看见门前连绵的大山。这里的山上没有葱郁的树木,黄土夹着石子的山峦交错重叠,不甚茂密的各种杂草倒也让群山显得没有那么粗犷和冷峻。最吸引我们的是半山腰上一座突起的小山峰,红沙石形成的小山峰由于形状酷似鸡的大红冠而被父辈们叫作“鸡冠子山”。

那时候并没有过多的玩具。女孩子玩玩泥巴、打打沙包,男孩子爬山掏鸟、上树翻墙,却乐此不疲。因为我们姊妹众多,十几个孙子孙女爷爷奶奶自然是看顾不过来,所以更使得大家自由地玩耍,无所顾忌。七岁那年,终于跟着哥哥姐姐们爬上了向往已久的“鸡冠子”。山虽然不是很陡,但眼角瞥见下面的景物还是忍不住有点害怕。我拽着他们的后衣襟,生怕脚下一滑就滚下山。几次被石子绊得一趔趄都大声尖叫,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我竟还不如小一岁的弟弟胆大、机灵。看哥哥姐姐们笑成那样,心里那个郁闷啊!战战兢兢,总算到了“鸡冠子”跟前。眼前的景致让我不敢相信,原来我在山下看到的这座小山峰并不小,我们站在跟前显得是这么渺小。暗红色的沙石凝结在一起,摸上去还挺光滑。抬头看去,真的像极了公鸡头上的大红冠,也像是把扇子。我又好奇又兴奋地看着,这就是哥哥姐姐们常在弟妹们跟前炫耀的“鸡冠子”!

等我回过神来的时候,他们几个胆大的居然爬上去骑在了峰上。我们小的几个不敢上去,但山下的景色却也是一览无余。头一次站在这么高的地方往下看,心里面别提多高兴了。头顶上的白云仿佛触手可及,山脚下的村庄安详宁静。微风吹起,麦田泛着绿色的波浪,还有群山环绕着的水库,就像蓝宝石一样夺目。最让我兴奋的是看见了依山而坐的石窟中的大佛,大佛脚下的水库碧波荡漾。我当时只觉得这便是我见过的最壮观的奇景了。后来上学才知道那叫“天梯山石窟”。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抬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

爬了一次“鸡冠子”才发现我生活的地方竟然这么美,才知道哥哥姐姐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爬山。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人长大了胆子也没以前那么小了。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爬“鸡冠子”,也常常爬到山顶上观望。那时候已然能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而且还会想象山的那一边是怎样一番风景。

就这样随着时光流转,一年又一年,越长大越没有那么多宽余的时间再去爬山。这些年生活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总会因种种缘由不能时常回到张义堡,爬“鸡冠子”更成了一种奢望。尽管也曾去过其他地方爬过山,但留在记忆里的始终是家乡门前的大山,是儿时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和抹不去的一片甜蜜。

有一年,远在山东的大姐回了趟老家。还约上了另外几个姐妹带着她们的孩子爬了一次门前的“鸡冠子”。那些照片我看了一遍又一遍,那里承载了我们童年无尽的欢乐!我在这些生长在大城市的孩子们眼睛里看到了惊奇,兴奋和激动,就像我小时候一样。

现在的山上已经种上了树木,一片葱茏。到了春天的时候,杏花和桃花竞相开放,映得“鸡冠子”越发俊俏。“等有时间了,我一定带你们去爬一次我小时候常去的鸡冠子山”我又禁不住念叨起这句话来,“妈妈,你都说了多少次了!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带我去呀?”孩子怕是也听腻了这句话。我只对她说:“人这一生,可以不爬山,但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大山!”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每逢佳节倍思亲

秋意渐浓,忙忙碌碌中已是黄叶遍地,日子竟过得如此飞快。闲暇时带着孩子去了趟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当各种各样的月饼映入眼帘时,我竟然和我七岁的女儿一样欢喜,一样兴奋!“妈妈,中秋节就要到了。我们可以吃月饼啦!”是啊,中秋节到了。

看着眼前花样百出,包装精美的月饼不禁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并没有这些五花八门的月饼,但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吃的是这世上最好吃的月饼。花样也并不比眼前卖的这些差,而且个大味美!最主要的是那大月饼是我母亲亲手蒸的。记得母亲会在中秋节前几天就开始发面,每天一点一点地加着把一个小面团发成一大盆,发好的面软软的就像棉花一样。我常趁母亲不注意时偷偷地摸一摸。到了该做月饼的时候我和姐姐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母亲顾不过来肯定会让我们帮她抹颜色。母亲把擀好的大面饼子抹上清香的菜籽油,我和姐姐再把她分好的各种香喷喷的食用颜色撒上去。一层姜黄色、一层玫瑰沫、一层香豆绿,还有黄澄澄的金盏花,各种调味色撒下来,一个十来层的月饼也就差不多了。母亲做月饼可讲究了,我们尽管伸着彩色的手玩得不亦乐乎可也不敢马虎,生怕弄混了颜色蒸出来的月饼不好看。母亲还要擀一张薄薄的面皮把层次分明的面饼包起来,在上面映上满月和月牙的形状,说是“望月”。等月饼上了蒸笼,母亲怕我们掌握不了火候,总是亲自加柴烧火。蒸熟的月饼自然是色香味美。以至于后来我们把月饼带到学校里吃的时候惹得小伙伴们羡慕不已,口水直流!

月饼蒸好,八月十五也就到了,父亲终于在我们每天的翘首盼望中回来了。晚上等到月亮升起时,父亲把院子打扫干净,在院中央支起桌子,我们帮母亲把和蒸笼一样大的月饼搬到桌子上,还有她削好的望月瓜。母亲的手是那么巧,把半个西瓜削的像一朵花,数一下花瓣不多不少刚好十五瓣。父亲看着车轱辘大的月饼,微笑着向母亲投去赞许的目光。父亲点上香蜡,我们姊妹三个也要跟上他跪在月饼前磕头。那时候总觉得父母好笑,居然让我们给月磕头。如今想来禁不住眼睛酸涩,父亲磕头是在为他的儿女祈求平安,母亲精心做个大月饼是盼望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团圆。原来,这就是他们口口声声说的“望月”。

现在生活条件富裕,中秋这天桌上不再只有自家做的馍馍和西瓜,各种口味的特色月饼和丰富的小吃瓜果堆满了桌子。然而,心里面却总觉得少了什么。长大成家后,父母也年事已高。中秋节,我们总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像小时候那样一家团聚,无法和母亲一起做那酥香诱人的大月饼。电话里听着年迈的父母一如既往地千叮咛万嘱咐,心里面有酸也有暖。

“霜降又交冬,愁煞西窗半树枫。犹记迎门呵手问,融融,相对唏嘘背已弓。

“病困暮年翁,遥寄东阿几回同?绕膝奉亲千里路,重重,去岁今时梦中逢。”

每每读到姐姐写的这首《致远方父母》,总是忍不住喉头哽咽,我们都是如此想念父母。岁岁年年,又是中秋将至。无论月圆月缺,唯愿我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安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