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军大业》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建军大业》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邵 明

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为陈玉福同志的长篇小说《建军大业》举办了这次研讨会。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大专家、大艺术家。我上大学的时候,读的就是焦炳昆老师的电影评论文章,梁胜明先生的文艺理论文章,还有陈自仁老师的一些文章,他们都是我们省上的老评论家,本身就水平很高,而且今天还做了这么多充分的准备,我很敬佩。

首先是祝贺。祝贺陈玉福同志写出了《建军大业》这部皇皇巨著,同时,根据《建军大业》改编的电视剧《热血军旗》在八一建军节之际,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隆重播出。这不仅是我省文学艺术工作中的一项巨大成绩,而且也是我省文学艺术界的一件大喜事。我认识陈玉福同志是在武威工作的时候,那时候,我是武威地委书记,陈玉福同志是乡镇上一名普通干部。那时候,还不知道他在搞写作。没想到16 年过去了,我到文联工作,他给我赠了一套20 卷的《陈玉福文学精品文集》,“请我批评”。这之后,文联和作协的同志断断续续给我介绍了陈玉福同志几十年来创作的一些作品,还有媒体介绍他走过的一些路,和他的创作之路,都很感人。这样一来,我就注意上他了。但凡他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我都要认真地看一看。尤其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艺报》上,时不时就有他的身影,从理论文章到报告文学,到散文和采访他的文章。今年八月,《热血军旗》在央视黄金档播出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是他编剧的。直到看到《文艺报》上一篇《专访〈热血军旗〉编剧陈玉福》的文章,才知道《热血军旗》是他根据的长篇小说《建军大业》改编的,这让我对他充满了钦佩。

长篇小说《建军大业》我看了,电视剧《热血军旗》也看了,尤其是秋收起义那一部分我特别注意到,写得确实不错,气势磅礴,非常感人,人物脉络都很清晰,形象都树立起来了。当然,有一个不足,大家刚刚都讲过了,就是由于电视剧从52 集压缩到了30 集,这样一来,有些场景就有点儿仓促,人物故事交代也有些仓促。但是没办法,你说中央一套,又是黄金时段,能播我觉得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了。本身这个片子是要八一前播的,但后来中央电视台把片子往后挪了一下,挪到了八月三日才播出,这个也倒不影响,但是电视剧《热血军旗》是成功的,长篇小说《建军大业》是成功的,这一点很重要。陈玉福同志写的其他作品,包括他的“1号系列”“1号首长系列”,还有“女子系列”,我都是看过的,一并表示祝贺!

其次是对《建军大业》的肯定。刚才焦老师讲了,他说《热血军旗》是我们甘肃省几十年来最优秀的作品,所以排在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四部片子之首,这一点没有问题!其他三部是在中央电视台八套播出的,而陈玉福同志的《热血军旗》不但是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的,而且还上了中央的17号文件,也就是说,《热血军旗》是正儿八经的国家项目。特别是梁胜明老师将《建军大业》排到了甘肃创作继《南天柱》之后最优秀的作品,我完全赞成!还有《丝路花雨》等等,都通过文艺高原登上了文艺高峰,这个我也同意。我们甘肃是文化大省,有高原没有高峰,这是不正常的。今年的"五个一工程"奖,我们甘肃几乎是空白,只有一首歌曲获奖。这怎么得了啊?很多北京的文化人让我讲我们甘肃文艺界的名作名人,我讲不出来。像全国层面上的著名作家,陕西有路遥、贾平凹这一批人,但是我们甘肃就缺这样巨匠式的人物。所以,我的期待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推动甘肃文艺界各个行当都能出精品、出人才,再不要在国家的"五个一工程"奖方面留空白了。

第三是宣传。宣传包括新闻宣传。实话实说,我们甘肃其实也有很多精品是值得宣传的,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没有重视宣传。比如说,陈玉福同志的长篇小说《建军大业》我看了一下,是2015 年底出版的,我居然没有看到过一点点的宣传报道。要不是拍成了电视剧《热血军旗》,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甘肃还有如此优秀的作品呢!第二个层面的宣传,要靠文艺理论宣传,特别是文艺评论。《建军大业》这样的优秀作品出来了,我们甘肃的评论家都到什么地方去了?是不是缺席了?我感觉我们现在的文学评论出现了问题,现在的问题是,作家能够听取评论家善意的批评了,可是我们的评论家却躲开了。同时,我们的评论家对作者的作品也研究不够,提不出能切合实际、管用的,能够提高作品质量的真知灼见来。所以,我建议我们的评论家们严肃对待这个问题。一句话,我们要好好通过各种形式,把我们甘肃艺术界各个行业的新作新人推出去。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