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体的极限抗力与侧向受荷桩性状》简介
《土体的极限抗力与侧向受荷桩性状》这本书是由.朱碧堂,杨敏著创作的,《土体的极限抗力与侧向受荷桩性状》共有149章节
1
内容提要
本书基于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型,讨论了现有极限抗力分布模式,介绍了一种基于该极限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的弹塑性理论解答和程序GASLFP,并推导了基于这种分布模式的...
2
“同济博士论丛”编写领导小组
组 长:杨贤金 钟志华 副 组 长:伍 江 江 波 成 员:方守恩 蔡达峰 马锦明 姜富明 吴志强 徐建平 吕培明 顾祥林 雷星晖 办公室成...
3
“同济博士论丛”编辑委员会
总主编: 伍 江 副总主编: 雷星晖 编委会委员:(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丁晓强 万 钢 马卫民 马在田 马秋武 马建新 王 磊 王...
4
总序
在同济大学110周年华诞之际,喜闻“同济博士论丛”将正式出版发行,倍感欣慰。记得在100周年校庆时,我曾以《百年同济,大学对社会的承诺》为题作了演讲,如今看到付...
5
论丛前言
承古续今,汇聚东西,百年同济秉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理念,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特别是近20...
6
前言
对于侧向受荷桩的分析,国外广泛采用非线性弹性地基梁,即p-y曲线法(p为桩身某点处的土体抗力,y为研究点处桩的局部侧向变形)。侧向受荷桩的性状主要由上部5d(d...
7
目录
目 录 内容提要 “同济博士论丛”编写领导小组 “同济博士论丛”编辑委员会 总序 论丛前言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2 侧向受荷桩的应用...
8
第1章 绪论
...
9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998年1月10日清晨6时55分,建造十多年的上海宝钢炼钢渣处理厂房的屋顶系统在绵绵冬雨中轰然倒塌了。图1-1,图1-2,图1-3清楚地记录了当时厂房破坏和结...
10
1.2 侧向受荷桩的应用
除了上述工业厂房由于堆载引起土体位移对桩施加侧向荷载外,其他土工建(构)筑物,如桩基挡土墙(图1-8(a))、开挖支护(图1-8(b))和抗滑桩(图1-8(c)...
11
1.3 侧向受荷桩的研究现状
对侧向受荷桩的分析主要分为两类,即桩的变形分析和极限荷载设计。对于桩的变形分析,一般存在弹性分析(如Hetenyi,1946;Matlock & Reese,1...
12
1.4 研究目的
根据上述侧向受荷桩的工程应用和研究现状,本书将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对侧向受荷桩基本方程的推导方法、理论分析过程和参数选取的现状进行回顾与讨论; (2)验证...
13
1.5 主要研究内容
为此,本书将主要进行如下工作: (1)推导侧向受荷桩的基本方程及考虑各种荷载作用条件下的简化基本方程。结合对基本方程的求解,回顾Winkler地基梁模型的弹性和...
14
第2章 侧向受荷桩基本方程与荷载传递暨文献综述
...
15
2.1 侧向受荷桩(梁)的基本方程
...
16
2.1.1 侧向受荷桩描述参量
对于侧向受荷桩的研究,除了将桩土作为连续介质系统进行有限元(如Randolph,1977;Kuhlemeyer,1979a,1979b;Trochanis等,1...
17
2.1.2 侧向受荷桩(梁)的基本方程
以直径为d,嵌入长度为L的桩头自由桩(桩头可自由平移和转动)为例,假定桩在地面处受到侧向荷载Pt,弯矩Mt(Mt=Pte,e为Pt作用在地面上的高度)和轴向荷载...
18
2.1.3 桩土相互作用性状的描述
在侧向荷载作用下,桩身产生抗弯应力,从而引起桩的侧向变形y、转角θ、弯矩M和剪力V。同时在桩基变形方向上,土体将对桩产生反方向的抗力p。这些参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9
2.2 有效桩长与侧向受荷桩的分类
根据桩长对侧向受荷桩性状的影响,侧向受荷桩可分为刚性桩(或短桩)和柔性桩(或长桩)。如果桩的埋置深度小于有效桩长,为刚性桩;反之,为柔性桩。有效桩长定义为:超过...
20
2.3 线性荷载传递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式(2-7)中的ky项取决于桩土相互作用弹簧模型。如果k值与桩身变形无关,则为线性荷载传递模型;如果k值为桩身变形的函数,则为非线性荷载传递模型,...
21
2.3.1 与地基反力参数相关的土体参数
在侧向受荷桩研究中,主要有两个土体参量,即地基反力模量和土体极限抗力。前者与土体的压缩性指标有关,而后者与土体强度特性有关。便于工程应用,二者一般可表达为相关土...
22
2.3.2 弹性地基反力模量k的经验值
在侧向受荷桩的弹性解答中,一个重要参量就是地基反力模量k(modulus of subgrade reaction,FL-2),其定义为桩身某点处单位长度土体抗...
23
2.3.3 kh的经验数值与计算式
对于水平或竖直梁,Bowles(1988)给出了计算地基反力模量的统一表达式: 式中,为地基反力模量计算常数;x为水平梁埋置深度或竖直梁地面下研究点的深度。因...
24
2.3.4 nh的经验数值与计算式
当采用沿深度线性增长的地基反力模量时,必须确定地基反力常数nh。Terzaghi(1955)较早提出nh=2Aγs/1.35(MN/m3),A为常数。对于砂土,...
25
2.3.5 k值的理论计算
对于桩的基本微分式(2-13),如果采用弹性地基梁法求解,则解答与地基反力模量相关;如果采用弹性连续体法求解,则其解答与土体的弹性模量有关。通过比较两者的解答,...
26
2.4 线性模型理论解
目前,在桩基设计中,只有少数国家仍推荐采用弹性分析方法,如中国、日本等。在该方法中,首先给定桩基的允许位移(如6~12 mm),限定桩基的变形性状主要位于弹性范...
27
2.4.1 Hetenyi(1946)
Hetenyi(1946)给出了Winkler弹性地基上、多种加载条件下弹性长梁的三角级数解答。对于长梁,加载条件包括:①集中荷载作用无限或半无限长梁;②集中弯...
28
2.4.2 Matlock&Reese(1960)
Matlock&Reese(1960)给出了地基反力模量沿深度任意变化式(2-13)无量纲解答的统一形式: 式中,X=λ′x,λ′为桩的特征长度的倒数,反映桩...
29
2.4.3 Sun(1994)
基于Vlasov双参数模型(Vallabhan & Das,1988,1991a,1991b),Sun(1994)提出了将土体视为各向同性弹性连续体的侧向受荷桩...
30
2.4.4 Guo&Lee(2001)
在Sun的研究基础上,Guo&Lee(2001)对双参数法作了进一步完善。对于均质、各向同性、线弹性土体(剪切模量为Gs,泊松比为νs)中长为L,半径为r0的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