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本章小结
2025年09月26日
2.7 本章小结
本章结合侧向受荷桩的基本方程,回顾了侧向受荷桩的弹性和弹塑性求解方法,重点讨论了地基反力模量k的取值范围和计算方法。分析表明:
(1)侧向受荷桩的性状主要集中于有效桩长范围内,即上部(4~25)d(土体)或(1~7)d(岩石)深度内。土体(或岩石)越软而桩的刚度越大,该值有效桩长越大。在确定土体弹性参数时,可初步选定10d(土体)或6d深度内的平均值。
(2)弹性地基反力模量k可由方程Guo&Lee法或本书方法理论计算。当采用本书方法计算时,应除以系数1~1.5。由上述两种方法计算的地基反力模量与现有报道的k值十分一致,几乎包含了所有当前报道的地基反力模量经验值、经验关系式。对于相对柔性桩,k值较大;对于相对刚性桩,k值较低。k值随桩土相对刚度的增长而不断降低,但降低的幅度逐渐减小。
(3)侧向受荷桩的弹性解相对比较完善,但不能反映实际工作条件,因为一般的桩基变形都比限定的允许弹性位移大。现有设计方法将变形分析和极限荷载设计分开考虑,并不能反映桩土系统真实的相互作用过程。本质上,两者是统一的,后者只是前者在荷载或桩的变形达到一定水平时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发展适用于从弹性直到破坏阶段的侧向受荷桩弹塑性解答。
(4)在国外,大量的设计规范和标准都推荐基于弹塑性地基梁模型的p-y曲线法。然而,对于不同的土体,桩端约束条件、桩基施工方法和荷载类型,统一的p-y曲线并不存在。因此,将一种由甲地(或工程)得到的p-y曲线应用到乙地(或工程)时,往往产生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桩基性状预测,会导致潜在的不安全或浪费。
(5)采用p-y曲线法分析侧向受荷桩的性状时,很难获得适合特定土体条件、桩基特性(大小、施工方法、刚度等)和加载类型的p-y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