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本书是根据笔者的博士论文撰写而成。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不禁又想起了郭蔚东博士常常给我出的一个问题:给你一个工程,你有多大的把握把它算准?如果本文能够给出一个70%的答卷,才不会辜负老师、朋友和同学们的指导与帮助。

在同济的三年里,我以师从杨敏教授而自豪。杨敏教授敏锐的洞察力、对土木工程深刻的理解、学术上精深的造诣、纵横捭阖的处事能力让我叹为观止。他独到的见解,常常使我茅塞顿开;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科学为生产力的成果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精心、耐心的五年指导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是我一生的财富。

在访问澳大利亚格丽菲斯大学的两年里,我为能得到郭蔚东博士精心的指导而倍感荣幸。郭蔚东博士是岩土工程的专家,精美公式的雕塑家。他对岩土工程的深刻理解、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化疑难问题为富有美感的理论公式的本领,都让我高山仰止。他手把手式的两年指导,使我领会到了岩土工程的可预测性与精妙之处,并将使我终身受益。

在读博期间还得到了我的副导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黄强研究员的关心和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感谢武汉大学冯国栋教授、刘祖德教授、我的硕士导师刘一亮教授和其他老师和同事们,在武汉大学四年里,对我学术上的栽培、教学方式上的指导以及生活上的关心。

感谢熊巨华博士、师兄和周洪波师弟几年来在学业上和生活上多次为我的琐事而毫无怨言的奔波。感谢张宏鸣副教授、刘全林教授、裴健勇师兄、陈福全博士、王伟师弟等老师或师兄弟们的鼓励和帮助以及在学术交流上的乐趣。感谢钱建固博士在生活上坦诚的鼓励和友谊,在学术上,特别是在土体的流变特性和本构模型上多次讨论和切磋。

感谢澳大利亚格丽菲斯大学博士生Enghow Ghee先生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和岩土工程室内模型试验技术的大量知识,以及在土力学和侧向受荷桩理论上的讨论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

感谢澳大利亚格丽菲斯大学访问学者、河海大学博士生秦红玉先生在岩土工程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在土体极限分析方面的探讨,以及利用休息时间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修正了大量的错误、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本人在同济大学期间得到了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重复堆卸载软土地基与邻近桩基相互作用研究”,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项目“超载地基条件下工业钢结构厂房可靠性监控的研究”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长期反复堆卸载作用下地基土与桩相互作用研究”的资助;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得到了澳大利亚科研委(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Discovery Project“The response of beams subjected to axial load and lateral soil movement”的资助。本人对上述资助表示由衷的感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们。他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我精神的支柱、奋斗的源泉。

朱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