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本章小结
2025年09月26日
7.5 本章小结
根据排桩和矩形分布群桩的试验结果,在群桩分析中,可合理地采用如下假定:①群桩效率系数近似与荷载或位移水平无关;②不考虑施工加密效应和承台效应时,群桩的变形和弯矩比单桩大,即ηg值小于1.0;③当ss/d≥6和sp/d≥3时,可不考虑群桩的遮拦效应,ηg=1.0;④群桩的荷载分担表现为“前排大、后排小”的规律;⑤前排边桩可视为单桩,带刚性承台的前排边桩即为桩头固定的单桩。同时根据群桩实测的试验性状,本文将各桩排之间的相互作用简化为如下四个阶段:①局部弹性压缩;②局部塑性滑移;③后排桩的“切割”塑性滑移;④应力重叠。
当sp/d≥3时,各排内的桩分配的荷载近似相等。如果已知独立单桩的LFP,每排桩的荷载分配系数Sf,采用程序GASLFP或FDLLP可以计算群桩中各单桩的性状,通过比较计算与实测的各桩荷载-变形关系,反分析得群桩中各单桩的LFP。同样,如果群桩中各单桩的LFP(由独立单桩的LFP和该桩的R值确定),采用程序GASLFP或FDLLP可以计算群桩中各单桩的性状和承担的荷载。
本章采用三个实例对群桩中前排桩的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排桩的性状与单桩的性状相似,其LFP接近于单桩的LFP。
本章还对一系列群桩的模型试验和离心机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各单桩的LFP与其在群桩中的位置和群桩的中心距大小有关。
基于上述结论,本章给出了简单确定群桩效率系数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基于前排边桩的性状与单桩性状接近的结论。如果已知单桩的性状和LFP,则可以很容易得到群桩及其各单桩的性状。上述方法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试验,特别是现场试验以及数值模拟分析的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