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考古挖掘出的骨骼
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的一处东汉大墓是否是三国时期枭雄曹操的墓?这是近年来,考古学中热议的一个热点问题。考古学家是如何推断死者的年龄、性别等信息的呢?重要的证据之一就是人体的骨骼。在考古挖掘中,颅骨一般保存相对完好,因此从这里能找到不少鉴别年龄的线索。颅骨是由29块骨骼组成的结构,除下颌骨外,其他颅骨间均以骨缝相连。这些微小缝隙的存在允许颅骨可以微量滑动。虽然大部分颅骨骨缝的愈合速度在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但依然能为年龄的划分提供宝贵的信息。比如颅骨基底缝的愈合时间相对比较稳定,一般在20~25岁,通过观察基底缝的融合情况可以判断骨骼主人是否为成年人。当人步入老年期(50~60岁)后,骨缝发生完全融合。因此,综合这些信息,有经验的考古专家拿到一具颅骨时,仅凭肉眼就可以大致判断出颅骨主人死亡所处的年龄段。经推断,河南墓中这具遗骸系男性且死亡年龄大约是60岁,这与曹操66岁的享年十分相近。结合其他史学资料,有专家推测该墓为曹操墓。
骨骼除了可以帮助鉴定死者的身份外,它对我们的身体还有什么作用呢?人体的骨骼究竟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人骨中含有水、有机质(骨胶)和无机盐等成分。其水的含量较其他组织少,平均为20%~25%。在剩下的固体物质中,约40%是有机质,约60%以上是无机盐。无机盐决定骨的硬度,而有机质则决定骨的弹性和韧性。骨的无机盐部分称为骨盐,以钙及磷的化学物为主。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还有一些维生素,如维生素D。夏季比较干燥,乡下的坟墓中常常会出现“鬼火”,这是因为人的骨头里含有的磷或者氧化磷,借助储存的热量,达到燃点时发生燃烧(化学变化)。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因为流速大压强小),回头一看,很吓人,所以被那些胆小或迷信的人称作“鬼火”。
人体骨骼可以被分为两部分,中轴骨和附肢骨。其中头颅、脊柱及胸廓形成了人体的中轴骨骼,它是人体的垂直轴,四肢骨、肩胛骨和髋骨则构成了人体的附肢骨骼。因为人体的骨头形状也大小各异,所以又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