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指南针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占卜和风水时确定方位。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中国船舶开始使用指南针导航。北宋《萍州可谈》中记载:“舟师(掌舵者)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始于战国。唐代时期,堪舆家的活动相当活跃,并开始强调方向的选择,寻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当务之急。于是指南铁鱼、水浮磁针等应运而生。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提及:“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水浮磁针这种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磁化钢针,经过沈括之手公布于世,有力地促进了磁针在航海领域中的应用和普及,指南针进入实用磁针的阶段。

为了使用方便,读数容易,加上磁偏角的发现,对指南针的使用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将磁针与分度盘相配合,创制了新一代指南针——罗盘。随后,中国的磁针和罗盘先后经由陆水两路西传,大约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之际,传入阿拉伯,然后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指南针的发明,给人类文明的进程带来重大的影响。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促成了以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