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植物的趋光性,也就是向光性,就是植物会向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因为植物胚芽顶端会分泌生长素,会输送至背光的一侧,促进该侧加速生长,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使植物向向光侧弯曲。植物向光生长,有利于获得更大面积、更多的光照,促进光合作用,维持植物更好地生长。

植物的向光性以嫩茎尖、胚芽鞘和暗处生长的幼苗最为敏感。生长旺盛的向日葵、棉花等植物的茎端还能随太阳而转动。燕麦、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的黄化苗,以及豌豆、向日葵的上下胚轴,都因其向光性强而被用作向光性的研究材料。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在实验中,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鞘会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如果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 这个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由此说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胚芽鞘的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