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2025年11月27日
背景资料

灯泡发光
1879年10月21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经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此后,电灯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而这位发明家的名字,就像他发明的电灯一样,也传入了千家万户,被后人赞誉为“发明大王”。
灯泡能够发光,是因为有电流的通过。实验中用导线将电池、开关、小灯泡连接起来,构成“电”流淌的路径,这就是电路。完整的电路包含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等电路元件。那么,电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能够导电的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当接通电源后会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经过导体回到电源负极。
在整个电路中,每个元件都有各自的作用。电池作为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池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人们常用的干电池大部分是锌锰干电池,它的正极就是里面的碳棒,负极是锌筒;导线是输送电能的装置;开关是用来控制电路的元件;灯泡属于用电器,就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灯泡可以发光是因为有电流通过,电流能够通过哪些物质呢?根据能否导电,我们把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易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之为导体。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导体有金属、水、电解液(如酸碱盐溶液)。一般情况下,电解液的浓度越高,导电性能就越好。相比之下,绝缘体就是几乎不导电的物质,例如橡胶、玻璃等,干燥的木头也是不导电的,但是沾了水之后就会导电。所以绝缘体的绝缘作用也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条件下,如加热、高温,绝缘体内部的电荷就会变得“动”了起来,从而转换成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