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人类早在2 600年前对静电就有所认识了,古希腊人用琥珀和其他物体摩擦后,琥珀就会有吸引轻小物体的能力,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静电现象。然而,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其中的原理,直到17~18世纪,科学家们才发现其中的奥秘,证实了摩擦起电的原理:两种物体经过摩擦后使其表面带有电荷,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经过的摩擦的物体因为表面带了电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能力。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的现象,例如: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某些衣服吸附灰尘;摩擦过的塑料袋吸附在墙壁上;在干燥的冬季看到毛衣里藏着的电火花。

那么是否所有物体经过摩擦之后都会带电呢?事实上,摩擦起电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物质经过摩擦后就会产生“带电”的现象。进行摩擦起电实验时,使用两种束缚电子能力有显著差异的不同物质相互摩擦,实验更容易成功。例如: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丝绸带负电,说明玻璃棒束缚电子能力较弱,摩擦后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荷,丝绸则反之;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皮毛带正电。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并且粗略地检测电量的大小。其结构如下图(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当被检验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自身所带的电荷会传到下面的金属箔上。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金属箔片将自动分开一定的角度,根据两个箔片角度的大小可估计物体所带电荷量的多少。

验电器的结构及验电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