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

【方歌】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

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方源】《千金方·卷十二胆腑方·吐血第六》:“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

【组成】犀牛角(水牛角代)1两,生地黄8两,芍药3两,牡丹皮2两。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余药后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本方常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血分热盛者。)

【方义方解】本方治证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热扰心神,致躁扰昏狂;二则热邪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发生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部位之出血,离经之血留阻体内又可出现发斑、蓄血;三则血分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血因津少而浓稠,运行涩滞,渐聚成瘀,故舌紫绛而干。此际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火不熄,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

方用苦咸寒之犀牛角(水牛角代)为君,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臣以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一以助犀牛角(水牛角代)清热凉血,又能止血;一以复已失之阴血。用苦微寒之赤芍与辛苦微寒之牡丹皮共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药相配,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本方配伍特点是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方论精粹】

1.王海藏《此事难知》:“血分三部,药有重轻。犀角地黄汤治上血,如吐衄之类;桃核承气汤治中血,如血蓄中焦,下痢脓血之类;抵当汤治下血,如蓄血如狂之类。”

2.赵养葵《邯郸遗稿》:“犀角地黄汤,乃衄血之的方。盖鼻衄之血,从任督而至巅顶,入鼻中。唯犀角能下入肾水,引地黄滋阴之品,由督脉而上,故为对证。若阴虚火动,吐血与咳咯,可借用成功。”

3.汪昂《医方集解》:“血属阴本静,因诸经血逼,遂不安其位而妄行。犀角大寒,解胃热而清心火;芍药酸寒,和阴血而泻肝火;牡丹皮苦寒,泻血中伏火;生地黄大寒,凉血而滋水,以平诸经之僭逆也。”

4.吴仪洛《成方切用》:“心生血,生地黄所以凉心血;肝藏血,白芍所以和肝血;火能载血,牡丹皮所以去血中之伏火;热能动血,生犀角所以解诸经之热。”

生地黄

药材档案

【别名】地黄、鲜生地、山菸根。

【来源】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鲜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喉痹,咽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五心烦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用量用法】内服:鲜地黄12~30克,生地黄10~15克,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滞腻,脾虚腹满便溏及胸闷食少者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