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脾汤
【方歌】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方·心腹痛第六》:“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组成】大黄5两,当归、干姜各3两,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1两。
【用法】水煎服。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义方解】本方证因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四末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阴盛里实之证。本方证虽属寒积便秘,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唯攻遂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综观本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本方与大黄附子汤同属温下剂,都能主治寒积便秘。本方是由脾阳不足,中气虚寒,而致冷积内停,证属虚中夹实,故方中配以干姜、人参、甘草以顾护中阳;大黄附子汤为寒积里实证,证实无虚,故配细辛辛温宣通,助附子散寒止痛。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化裁 若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以增强温中祛寒之力。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方论精粹】
1.朱良春等《汤头歌诀详解》:“温脾汤是四逆汤(姜、附、草)加人参、当归、大黄、芒硝四药所组成。四逆汤功能温脾祛寒,加大黄、芒硝,是取其泻下除积,加人参、当归,是取其益气养血。由于四逆性属温热,可以改变硝、黄苦寒之性,所以本方功专驱逐寒积,属于温下的范畴。假使热实里结,津伤便秘,当用寒下剂,而决非此方所宜。”
2.张秉成《成方便读》:“此方治寒积之一法也。凡积之所成,无不由于正气之虚,故以参、甘培其气,当归以养其血,使气血复其常度,则邪去而正乃不伤。病因寒起,故以姜、附之辛热,使其走者走,守者守,祛寒散结,纤悉无遗,而后硝、黄导之,由胃入肠,何患乎病不去哉!”
大 黄
药材档案
【别名】将军、川军、锦文、雅黄、锦纹、锦纹大黄。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干燥根或根茎。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湿热痢疾,肠痈腹痛,黄疸尿赤,淋证,水肿,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量用法】内服:3~15克,煎服;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