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龙老师,您好!我儿子今年七岁了,出现了很多让我难以招架的问题,我感到很无助,因此想向您请教关于男孩的教育问题。比如:

“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总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看到作业多就哭。

“总是想看电视、玩手机游戏,很少出门,也不跟其他的小伙伴玩。

“没耐心,做事情有头无尾,总是三分钟热度,马上就丢到一边了。

“没礼貌,大人接打电话时,他会在旁边故意制造声音。我说过他多次,但他就是不改。

“他现在上小学一年级,我很清楚养成好习惯很重要,但看到他种种不良习惯,我很焦虑,不知道怎么办。对于他,我吼过,打过,吓唬过,可事后还是坏习惯不断。

“龙老师,我对孩子的教育很较真,总希望他各方面都是好的,但是感觉他的行为和我的期望背道而驰。我可能说了一大堆废话,有好的建议可以帮助到我吗?”

看到这位妈妈发来的一长串问题,我哭笑不得,并回道:“这一大堆问题,就一个问题最大,每天一定要抽时间带孩子去大自然里奔跑,或者骑单车,不能一直待在家里。因为男孩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当他一身劲无处使时,各种问题都出现了,写作业不认真,发脾气,沉迷于动画片或者手机游戏等等。你自己也去散散心,心情好了,孩子在你眼里就都是优点了。”

于是,这位妈妈当天就带着孩子去骑单车。结果才半天时间,她就改变了对孩子的看法。慢慢地,她收获了一个懂得关心家人、自觉学习、主动帮妈妈分担家务的男孩。

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说:“男孩问题的本质是家庭与学校是否能够给予适合男孩成长需要的环境与教育,比如多一些运动、动手操作和生活验,多一些理解、耐心、陪伴和帮助。”

事实的确如此。学校里的高楼让男孩在上学时除了体育课可以运动以外,其他时间几乎没有运动的机会,回到家又是做不完的作业,所以,很多男孩出现近视、肥胖问题。鉴于此,我建议男孩放学后,父母多让男孩在楼下运动运动,然后再回家做作业,毕竟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孩子放学后,如果父母不能有意识地带男孩去大自然里奔跑,那么男孩在家里不是玩玩具,就是玩手机、看动画片。即使孩子想打闹一下,父母也会担心动静过大,打扰到邻居。所以,很多男孩身体内的高活动力得不到释放,让他们的内心产生强烈的无力感。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家长来说,我们需要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用正确的方式去养育男孩。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但对男孩的成长来说,家庭环境内忧外患,大环境的改变束缚了男孩的手脚,当下的家庭现状却束缚住了孩子的内心。

缺位的爸爸 +焦虑的妈妈 =无助的孩子,这就是当下的家庭现状。爸爸本来应该成为儿子成长路上的领航标,让儿子从自己身上感受男子汉的气概。但有些爸爸没有认识到教育儿子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儿子的重要性,他们觉得养家糊口、打拼事业才是自己的主要责任。所以,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爸爸的缺位让养育男孩的责任完全落在了妈妈的肩头,让男孩失去了模仿对象,很多家庭陷入了“丧偶式育儿”。

所以,大多数妈妈就像上述向我咨询问题的妈妈一样,因为不懂儿子的自身成长规律,因为自己内心不够强大,不敢放手,不懂得尊重男孩,处处限制男孩的成长,批评指责打压男孩,使男孩丧失了自由探索的权利,丧失了男子汉气概,甚至成了“问题孩子”。

除此之外,很多父母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比如,“男儿流血不流泪”,不允许男孩哭泣,不允许男孩表达自己的感受。其实,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是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因为哭也是一种情绪表达方式。

事实上,男孩小时候更需要妈妈的爱,因为男孩的身体与心理都比女孩发展慢。妈妈的爱就像一股暖流滋养着男孩的心灵。可惜,无数妈妈却用男子汉的标准去要求男孩,生怕自己过多的爱会让男孩长成“娘娘腔”。

其实,每一个男孩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小英雄,这个小英雄应该在妈妈爱的滋养下长成大英雄,而不是所谓的“娘娘腔”。如果父母给男孩创造了适合他的成长环境并给予正确的引导,给予正确的爱与尊重,那么,相信每一个男孩都会长成内心丰盈且快乐的男子汉。

父母要给予男孩正确的爱,正确爱的前提是读懂男孩。那么如何读懂男孩呢?行为是读懂孩子心理的窗口,我基于自己养育男孩的经验,并结合妈妈们的咨询案例,创作了《养育男孩,妈妈有办法》这本书,此书以男孩行为为切入口,从男孩的行事状态、男孩女孩的行为差异、男孩发泄情绪行为、男孩表达爱的行为、男孩的说话行为等方面解析男孩产生这种行为背后的意义,从而帮助妈妈通过行为读懂男孩的心理,了解儿子身体和心灵的渐进式变化,减少妈妈的内心焦虑,提升父母的认知层面,给予儿子正确的爱,采用正确的教养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儿子成长。

懂在前,爱在后,当父母懂孩子时,父母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爱。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家长们走进男孩的心理,能够与男孩搭建起一座沟通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内心有力量、有担当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