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坐不住——男孩自控力欠缺与高活动力的共同结果
妈妈育儿事
有一天,一位联系了很长时间的妈妈在微信上跟我说:“老师总说我家孩子调皮,总是坐不住。可能因为调皮捣蛋,老师不是很喜欢他,特意把他的画挂到另一个地方,区别对待,早上见到孩子也爱理不理的。”
听到她的描述,我突然觉得小龙他们班上的这群孩子真是太幸福了。同样的活泼好动,同样的调皮捣蛋,虽然也会被老师批评,可是,每天早上老师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时,总是笑脸相迎,并且还行鞠躬礼,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与爱护。
也许正因为孩子们获得了这样的尊重与爱护,小龙班上的男同学在中班时出奇地遵守规矩。记得有一次去参加幼儿园试听活动,老师把孩子们分为两组,男孩一组,女孩一组,小女孩先去取工作毯,跟着老师练习折叠工作毯,而小男孩再也不像去年那样跑来跑去,而是席地而坐,很专注地看着小女孩们工作。
即使有些小男孩发出声音,老师把手指放在嘴上“嘘”一声,示意小男孩安静,小男孩就立即安静了下来。
看着那几个小男孩,我不禁感慨,要知道去年的他们根本坐不住,更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跑向老师,总之,小男孩就喜欢动来动去。然而,时隔一年,男孩们的进步非常大,今年明显能听从老师的指令,能遵守规矩了。
想到这里,我不得不感慨,老师其实和妈妈一样,素养有高有低。既然我们不能改变老师,又不能把孩子直接领回家来教育,那么妈妈又如何来面对孩子好动的这种情况呢?
就在我陷入沉思时,小龙突然跑到我面前来,对我说:“妈妈,你看我在幼儿园时是这样的,我小脚并并齐,但我的小脚丫可以这样动来动去。”他一边眉飞色舞地跟我说,一边欢快地动起了五根脚趾头。
看到他这一动作,我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说:“你在幼儿园就是这样的啊!”
“是啊!妈妈!不过,你千万别告诉老师哦,老师知道了可就麻烦了!”
看着他一脸认真的小模样,我笑着说:“好!妈妈答应你,不告诉老师。不过也没事,你的小脚趾头在鞋子里动来动去的,老师又看不见。”
我刚跟小龙交谈完,那位妈妈又发来消息说:“我也知道老师不容易,所以,我就经常跟我儿子说,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动来动去的。”
看到她这则消息,我想起小龙刚才的动作,便跟她说:“我觉得你现在不是告诉孩子不要动,而要告诉孩子怎么动。比如,如果孩子忍不住要动,那么小手指、小脚丫可以动;如果孩子忍不住要说话,可以悄悄地在心里默念……”
她立即被我这句话吸引了,连忙问道:“怎么说?”
我把小龙刚才跟我的谈话跟她重复了一遍,并说:“其实,一个孩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他只要有那么一点点自由,只要能掌控那么一小部分的身体(比如手指、脚趾),那么他就会过得很开心,并且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来。”她立即向我表示了感谢,说等孩子回来以后,跟他说说。
妈妈烦恼一扫光
跟她结束谈话以后,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很多家长都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好动,不遵守规矩。他们都想要最直接的答案:怎么才能让孩子不动,专心听讲?却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过孩子。
孩子三岁进入幼儿园,那时他只能保持专注5~10分钟,孩子四岁才迎来自控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年中,孩子也在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是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约束自己而已。
可是,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没有去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别动,听老师的话,专心听课,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指令。孩子达不到要求,父母与家长都一起给孩子贴上“好动”的标签,让孩子也以为自己没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患了“多动症”。尤其是男孩。
很多家长甚至拿男孩跟女孩比较:为什么女孩就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认真听课,而男孩却总是坐不住?
男孩与女孩有着天然的不同,坐不住真的不是他们的错。他们自控力欠缺,还有一个原因是受到了性别差异的影响。
男孩天生好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高活动力”,在整个儿童时期,男孩都比女孩好动,保持着高频率的活动,往往坐不住,动来动去。
其实,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面对男孩“坐不住”这一情况,除了要去了解男孩这个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外,还要去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孩子约束他的行为,而不是强制性地让他不动。
小龙一直被老师夸奖,从上幼儿园起,就比其他孩子更遵守课堂纪律,虽然玩的时候疯玩,但在课堂上很遵守纪律,从不去打扰别人。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与我的教育不无关系,我一直都站在他的角度为他考虑,从来没有跟他说“不能动”的话。记得刚上幼儿园的第一周,小龙就一脸沮丧地告诉我:“妈妈,我中午不想睡午觉。”
听到他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午不睡觉,下午怎么有精神上课呢?而且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你怎么能不睡觉呢?
但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说,于是换了一种方式跟他说:“中午睡不着,感觉很难受,是吧?睡不着就不睡。不过,你可以躺在你的小床上,自己玩自己的,不能打扰别的小朋友睡午觉。”
我这样的说法得到了他的认可,他让我去跟老师说一声。那天早上送他到幼儿园后,我特意跟老师说了这件事,并说:“他可能玩着玩着,自己就睡着了。”经过一番沟通,我的请求获得了老师的同意。
果不其然,老师后来反映说他每天中午其实都睡觉,只是要自己先玩一会儿,玩着玩着就自己睡着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很感谢自己当时的做法,不仅给了孩子理解,还替他争取了一点自己掌控的自由。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点自由,他才成为那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男孩,既让老师省心,又让我这个妈妈省心。
那么我们如何顺应孩子的性别差异进行因势利导,帮助男孩释放他们的高活动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控力呢?
(1)课堂上不教男孩不动,而教男孩怎么动
男孩天生好动,但现在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很多老师都要求男孩坐得端端正正的。我们改变不了外部环境,那就学会夹缝中求生存,引导孩子在遵守课堂规则的情况下,尊重自己的天性,适当动一动。
当男孩获得那么一点点自由时,他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尝试着去管理自己的行为,慢慢就提升了自控力,而不是一直处于跟规则对抗的状态。
(2)增强户外活动,唤醒男孩的“野性”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演化,虽然被社会文明驯化成了社会人,但每一个男孩身体里都有一颗雄性种子,保留了原始人常年在外摸爬滚打的野性。尤其对于幼儿阶段的男孩来说,这种野性尤为明显。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地奔跑、攀爬,从而体验自己的力量与“野性”。
(3)多跟男孩打闹,释放他的高活动力
每一个男孩都喜欢跟爸爸打闹,在打闹的过程中,不仅释放了自己的高活动力,还能慢慢地学会控制自己的力量,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自控力。
当一个男孩在其他场合释放了高活动力,在课堂上就更容易安静下来,更能专注地听课。
亲子互动:木头人
在家里划定一个起点,一个终点。爸爸闭眼,喊口令:“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不许走路不许笑!”我跟小龙迅速跑动。
爸爸口令完毕,睁开眼睛,检查我跟小龙是否保持静止状态,无论本来是什么姿势,都必须保持不动。
一般情况下,小龙能保持静止状态,但如果爸爸做出一些搞笑的动作时,小龙就忍不住哈哈大笑。所以,他就成了下一个闭眼喊口令的人。
虽然无论他做什么动作,我们都能忍住不吭声,但为了配合他玩,有时候也假装败下阵来,让游戏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