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好事就发脾气——“包办式教育”让男孩“眼高手低”

2.做不好事就发脾气 ——“包办式教育”让男孩“眼高手低”

妈妈育儿事

有一位妈妈在陪孩子画画时,总喜欢教孩子画画,握着孩子的手画成人画。我一再提醒她,不可以教孩子画成人画。因为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达不到画成人画的要求,如果父母教他画成人画,他画不像,就会备受打击,从而讨厌画画。

可是,这位妈妈知道却总是做不到,总会不由自主地教孩子画画。果不其然,孩子画画一个星期后,一喊画画就发脾气,连笔都扔了。

妈妈实在没有办法就跟我说:“龙老师,我儿子现在一喊画画就发脾气,怎么办啊?看别的孩子都那么喜欢画画,而且画里的故事那么丰富多彩!我真的好焦虑啊!”

“你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应该如你所说,我教他画成人画,打击了他画画的信心。因为他根本就画不好。其实,我也知道不应该教他画成人画,可我就是忍不住。一看他乱涂乱画,我就想教他画形象一点。”

“你这种行为就跟很多妈妈一样,明明知道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就忍不住要帮孩子做。”我补充说。

“对,对,就是这样!我生活中也是这样。明明知道应该让他自己做,可自己就是忍不住帮他做。比如,早上穿衣服这件事吧,看他穿衣服慢悠悠的样子,我就三下五除二帮他穿好了。”

“所以,有一天,当你看到别的孩子都自己穿衣服时,你又想要他自己穿衣服。他一穿不好衣服,就会发脾气。你看到他发脾气时,又气不打一处来,别人都会,为什么你就不会?”

“对,对,现实生活就是这样。他不光穿衣服这件事,其他很多事也是这样,做不好就发脾气。我常常很头疼!”

“孩子做不好事就发脾气其实是一种无力的表现。因为你总是在帮他做,他没有得到锻炼,没有从做这些小事中获得成就感,更没有信心去做事,也无法感受到自己是有一个有用的人。所以,他一做事就着急,一出错就发脾气。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学会放手,安静地看着他,让他慢慢地去练习。即使做得不好,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你也给他肯定。让他从做事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好这件事。做大事需要从小事做起。”

“那我现在怎么办?”

“还是从画画开始吧!我来一步一步指导你,今天不用画笔陪孩子画画,用手指颜料陪孩子画画,可以把孩子手上涂上颜料印在纸上,也可以让孩子的手指沾着颜料点点点,这就是一幅画。”我给她建议道。

没想到,那天晚上开课前,她就发来了孩子的手指画,并且附上文字说,孩子今天玩得特别开心,一边用手点点点,一边说自己画了太阳,画了饼干等。

我当即点评了孩子的画,肯定了孩子的创意之作,又引导她还可以拿吸管来吹画。孩子自己拿吸管来吹画,不一会儿就吹出了一幅又一幅画。

孩子受到了鼓舞,一连创作了很多幅画。妈妈看到孩子那些画,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孩子喜欢上画画后,慢慢就开始用笔来画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陪孩子画画这件事,妈妈管住了自己的手。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她也慢慢地管住了自己的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慢慢地,孩子学会了自己穿衣服、洗衣服,甚至还学会了拖地。

妈妈烦恼一扫光

有人说:“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是最无知最残忍的。他们就像老鹰不教小鹰飞翔,却在成年后不由分说把它推下悬崖。”

多少父母活成了最残忍的样子却不自知。父母总是把孩子当孩子,总是用行动代替孩子做事的行为,无意中剥夺了孩子尝试做事的机会,孩子自然体会不到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所以,父母包办并不利于孩子走向独立。

尽管大多数父母都知道这一点,但我们依然是那个不放手的父母。究其原因,首先,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完成这件事;其次,习惯使然,我们习惯做事,习惯用行动代替孩子做某件事的行为;然后,我们嫌孩子做不好,结果是越帮越忙,不如自己来得省事;最后,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我们总是担心孩子受伤。正是这三方面原因,导致我们在养育孩子时,无法做到真正放手。

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和母体分离的过程。孩子从脱离母体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是一个独立个体了,然后不断与父母分离,比如,第一次离开妈妈的怀抱学会爬行、第一次踉踉跄跄走出妈妈的怀抱、第一次离开家幼儿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不断用这些行为告诉我们,他开始读懂男孩的行为状态,重新认识男孩慢慢走向独立,开始慢慢长大。

只是孩子尝试着离开我们的怀抱,尝试着走向独立,父母却总以爱的名义阻止他去尝试。比如,当孩子想来择菜时,我们总会说“去,去,一边去,弄得到处都是,还不如我自己来得省事”;当孩子想来拖地时,我们总会说“小心摔倒,你去玩吧,妈妈来拖”……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中,孩子慢慢地丧失了做事的动力。

结果,等孩子长到我们以为他可以做事的年龄时,孩子却不如我们所愿,不是不愿做事,就是一做不好就乱发脾气。

父母这时看不到孩子发脾气背后的内心需求,不是痛定思痛,反思己的教育方式,而是责备孩子什么都不会,还乱发脾气。除此以外,还满怀焦虑,焦虑孩子长大了什么事都不会做怎么办。

蒙台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就要从小事做起。那么父母如何引导一个做不好事就发脾气的孩子自信满满地做事呢?

(1)从简单的小事开始,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当孩子做不好事就发脾气时,父母就尽量让他从简单的事做起。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先让孩子来摆碗筷。等他会摆碗筷后,妈妈再引导他去洗碗。在不断做事的过程,妈妈肯定他的每一次进步,让他从做事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从而感觉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慢慢地,在安全的范围内,父母就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凡是孩子能做的,父母都不要替孩子做,让孩子自己来,给孩子锻炼做事的能力。如果孩子跳一跳才能够着,父母除了要给予鼓励以外,还可以提供一些帮助,比如,孩子扭瓶盖扭不开,妈妈可以把瓶盖扭松动,再让孩子扭。

(2)请孩子帮自己做事,给孩子制造锻炼的机会

在生活中,妈妈可以请孩子多帮自己做事,给孩子制造锻炼的机会,每一个孩子都不会拒绝妈妈的请求。在小龙三岁多时,我就请他帮我做事,我做饭,就请他踩着凳子帮我洗菜。虽然洗不干净,我常常还会悄悄洗一遍。

但是,每次看到孩子洗完菜脸上露出的满足笑容,我就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他从洗菜这件小事中体验到了成就感。

正因为从小引导他做事,所以,7岁的他偶尔会主动给我洗衣服,甚至还会帮我摊鸡蛋饼。吃到孩子摊的饼,那种幸福感无以言表。

(3)给予孩子肯定,激发孩子做事的信心 

当孩子做成一件事而高兴得手舞足蹈时,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比如,孩子主动扫地了,不管扫得干不干净,妈妈都要给孩子肯定,告诉孩子:“哇,我说今天的地板怎么不一样了,原来是我家宝贝自己扫地了啊!”父母的肯定能激发孩子做事的信心。当一个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好一件事时,他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

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只有孩子不断尝试,不断锻炼,才会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能干。小事不小,培养独立的孩子,从培养孩子做一件小事开始。

亲子互动

有一天周六,我早早就醒了,但醒来就一直跟各位妈妈聊工作。一聊聊到了八点,在孩子的催促声中,我匆忙起床,当我来到客厅的餐桌前时,小龙指着桌子上的鸡蛋饼与粥说:

“妈妈,这是爷爷教我摊的鸡蛋饼,专门做给你跟爸爸吃的。这是你的粥,这是爸爸的。”

我看着两碗粥上面放两双筷子,粥上面还放有一块豆干以及那不像鸡蛋饼的鸡蛋饼,竟然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想这就是幸福的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