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玩别人玩具遭到拒绝就哭——分不清“你我他”

3.要玩别人玩具遭到拒绝就哭 ——分不清“你我他”

妈妈育儿事

一个周六,有些感冒的我睡了一觉醒来,感到头重脚轻,拿起手机就看见一位妈妈给我发来的一条信息:

老师,打扰了,遇到了一个困惑想请教您。刚带儿子下去小区广场玩平衡车,有一个比他大三个月的小朋友的遛遛车篓子里放了个小的搅拌车,他很想去玩,我鼓励他自己去借,但是那个小朋友不愿意,我儿子没拿到玩具就开始哭,我安慰他让他回家玩自己的搅拌车,这时小孩的妈妈又把小玩具借给了他。玩的途中,小玩具又被小朋友拿走了,我儿子望着我只能坐在地上哭。当时看到那一幕,作为妈妈的我好心疼,但是我又希望他能尝试着自己处理社交问题,并且这个玩具本就不是他的,所以我没有介入。

最后我让孩子自己站起来,他跑向我,我给了他一个拥抱,却不知道要和孩子说什么。到现在一直在回想那个场景,有点懊恼当时没过去帮他一下。感觉我儿子是不是太老实了?还有遇到事情都是依赖大人。近一年我都是在上班,只能下班和他相处,所以对他现在的引导突然感到很迷茫。

看到这则消息,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小龙小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况,看到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就想玩。我鼓励他去向小朋友借,他怯怯地走向对方,真诚地跟对方说:“你能把这个玩具借我玩一会儿吗?”却遭到了对方的无情拒绝,他那一脸受伤的神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他也曾向我求助,我只能蹲下来给他一个拥抱说:“那个玩具是小朋友的,他可以借给你玩,也可以不借给你玩,就像你自己的玩具一样,你可以借给别人玩,也可以不借给别人玩。你看你不想借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时,妈妈没有强迫你,而是尊重你的意愿,是不是?”

“是!”

“所以,我们也要尊重小朋友的意愿,不能强迫他,更不能夺人所爱。”经我这么一说,小龙慢慢释然了,不再为借不到玩具而伤心难过。

不过,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和小龙都吸取了教训。我特意放一两个玩具在包里,遇到小朋友玩玩具时,就把玩具拿给他,如果他想玩别人的玩具,就鼓励他去交换。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引导,小龙不仅学会了跟小朋友交换玩具玩,还学会了先跟别人交朋友。记得有一次,奶奶带小龙去二姑家玩,在楼下遇到一个玩高铁玩具的小朋友。

见人家蹲在那里玩,他轻轻地走了过去很友好地问道:“你这个玩具在哪里买的?”

小朋友回答说:“我妈妈在网上给我买的。”

“我妈妈也经常给我在网上买玩具,我家也有高铁玩具。不过,我今天来我二姑家了,我没带来,你能借给我玩一会儿吗?”

小朋友头也不抬地回答说:“不行!”

“你借给我玩,我下次带多多的玩具给你玩。我家有恐龙,有奥特曼,还有消防车呢!”

两个小朋友叽里咕噜一阵后,就一起玩起了那个高铁玩具。

奶奶回家后,把小龙跟小朋友借玩具的情景原原本本地告诉我,还不忘带一句:“这孩子真能说,还就把人家的玩具骗来玩了。”

我回答说:“人家是友好沟通,怎么能说是骗呢?”

“嗯嗯,是友好沟通。”

听完婆婆这一席话,我对小龙的社交能力感到很欣慰,也很庆幸自己从小放手让他去经历,让他去交往,没有做过多的干涉。

于是,我回答那个妈妈道:“每一个孩子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也都会感到伤心难过。不过,这正是孩子发展社交能力的重要时机。所以,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得接纳别人不给你玩玩具的事实,因为那是别人的玩具。我家孩子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我就告诉他,那是别人的玩具,人家可以借给你玩,也可以不借给你玩,就像你自己的玩具一样,你可以借给别人玩,也可以不借给别人玩。我们要尊重小朋友的意愿。当他接受了这个事实,也就释然了。

“不过,在孩子出门时,记得给孩子带一两个玩具。当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可以鼓励他去跟别人交换,这比借玩具容易多了。因为对方也可能正好对这个玩具感兴趣。这样就可以通过玩具与对方交朋友。孩子现在受点委屈,当他懂得怎么跟小朋友沟通交流时,你那时就省心了。”

妈妈烦恼一扫光

当孩子一岁半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慢慢意识到妈妈是自己的,玩具也是自己的。所以,很多孩子都会拒绝把玩具借给别的小朋友玩。

而且对1~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也无法理解借的意思,并不知道借只是给对方玩一会儿,还可以要回来。所以,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把玩具借给别的小朋友玩。

而2~6岁的孩子又处于自我中心意识期,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你、我、他”的意义,更不懂“你的、我的、他的”的意义,总觉得自己的玩具是自己的,别人的玩具也是自己的。所以,对于想玩别人玩具的孩子来说,他觉得别人就应该把玩具给他玩,不给他玩,他就哭。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如果心疼孩子,去劝说小朋友给自家孩子玩,或者强制性地拿人家玩具,那么自家孩子就会觉得玩别人的玩具是理所当然的事,甚至会出现抢别人玩具的行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引导孩子认清玩具是别人的事实,要去接纳小朋友可以不给你玩这件事,而不是心疼孩子的哭闹。当孩子接受别人可以不借给自己玩以后,他心里就释然了,也就不会再哭闹。那么父母怎么帮助孩子面对别人不给孩子玩玩具的情绪呢?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帮助孩子区分“你、我、他”

在孩子一岁半以后,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会把自己的称呼“宝宝”转变成“我”,在这个时期,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引导并强化“我”的概念。比如,当宝宝说:“我妈妈。”妈妈也可以说引导说:“我儿子。”随后进一步引导说:“你是我的儿子,他是你的爸爸。”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会区分“你、我、他”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话,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帮助孩子建立起物体归属感,让他慢慢懂得自己的东西与别人的东西并不是共同体,而是一种独立的存在。

父母做好这项准备工作,那么后面给孩子讲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就容易得多。因为他已经理解了“你的、我的、他的”的意义。

(2)明确玩具的归属权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时,他的物权意识也随之发展。所以,当孩子要玩别人的玩具时,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那是别人的玩具,他可以给你玩,也可以不给你玩。”

当然,父母在这样尊重别的小朋友的意愿时,也要做到尊重自己孩子的意愿。当孩子不愿意跟小朋友分享玩具时,妈妈不要强迫他,而要告诉他:“这是你的玩具,你自己决定。”

如果别的小朋友来找你,表示要玩自家孩子的玩具时,你也要说:“那是他的玩具,你去跟他商量,好吗?阿姨不能做决定。”这样就明确给孩子树立了玩具的归属权,而不会导致孩子分不清玩具到底是谁的。

有些父母强迫孩子跟小朋友分享玩具,当孩子的物权意识遭到破坏时,他就会认为自己必须把玩具借给别人玩,别人也必须把玩具借给自己玩。所以,要想孩子尊重别的小朋友的意愿,父母就必须先尊重自家孩子的意愿。

(3)给孩子准备交换的玩具

每次出门玩时,父母都要记得给孩子准备一两个玩具,一方面是看见别的孩子有玩具玩,孩子能及时获得满足;另一方面是当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可以拿自己的玩具去跟小朋友换着玩。就算交换不成功,孩子有玩具玩,也能缓解孩子的失落感。

(4)引导孩子在一旁看

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准备玩具,而小朋友又不借给孩子玩。这时候,妈妈还可以对孩子说:“我们蹲在旁边看看他是怎么玩的,我们先学习一下。”

当孩子蹲在旁边看时,也许慢慢就跟对方交上了朋友,像小龙那样,有一句没一句地跟人家交流。当彼此成为朋友时,自然就能一起玩玩具了。

亲子互动:分清“我的,你的,他的”

在小龙两岁左右时,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拿起我的一件衣服,想考考他能不能分清。于是,我问道:“这衣服是谁的?”

“妈妈的!”

我感到很诧异,又问道:“这件呢?”

“爸爸的!”

“这件呢?”

“宝宝的!”

见他能准确区分,我又问道:“那妈妈的衣服,你能穿吗?”说完,就把衣服穿在他身上,他哈哈大笑着说:“不能。”

“那你的衣服,妈妈能穿吗?”我把一只手伸进他的衣服里。

“不能!”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保护好自己的东西。”虽然明知道他听不懂,但我还是跟他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