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说话晚——语言中枢成熟相对较晚
妈妈育儿事
在同龄的男孩中,小龙说话算是比较早的,七个多月时,就有意识地叫“爸爸”,八个多月时有意识地叫“妈妈”,一岁叫“爷爷”和“奶奶”,一岁三个月叫“阿姨”等称呼,一岁半时就能连词成句。
即便如此,与他表姐比起来,小龙依然算说话晚的。记得在他一岁三个月以前,全家人都说他不如他表姐,他表姐不到一岁都能说好多话了,比如,“馒头”“阿姨”等词。他二姑父甚至还笑称“他是聪明的一休,但就是一个小哑巴,一岁了还不说话”。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都很生气。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男孩说话本身就比女孩晚,怎可同日而语。所以,我当场反驳:“他只是没到说话的时候而已,等他会说话了,天天叫二姑父,把你的耳朵叫得起茧。”
果不其然,小龙一岁三个月时,迎来了语言爆发期,自从喊了声“阿姨”后,所有的语言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全部喷发了出来。
大多数女孩都像小龙的表姐一样,一岁左右就能开口说话,两岁左右就能说完整的句子,而大多数男孩两三岁都只能说“爸爸”“妈妈”等简单词汇。
我侄子说话更晚,三岁只会叫“爸爸”“妈妈”,四岁才会叫“姑姑”。虽然我们说什么,他都知道,也会用肢体动作来配合我们,但就是不说话。
我们一家人曾为此担心不已,生怕他是哑巴,但我经过仔细分析发现,他是缺乏丰富的语言环境导致的语言发展迟缓。
嫂子在侄子一岁时,就把他交给外公外婆带,自己来到北京打工。
外公又在县里工作,舅舅去上学了,只有外婆每天带他,而外婆每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时候都是他自己一个人玩。所以,他输入的词汇太少。
基于这种领悟,我刚怀小龙时,就开始对他进行了胎教。比如,看到漂亮的玫瑰花,我会告诉他:“宝贝,妈妈看到了一朵漂亮的玫瑰花,这是火红色的。”听到火车路过时,我告诉他:“宝贝,刚才发出轰隆隆声响的是火车,它就像巨龙一样,蜿蜒前进。”在吃苹果时,我也会告诉他:“宝贝,妈妈现在在吃苹果,脆脆的,甜甜的。”……总之,整个孕期,我见到什么都毫无保留地告诉肚子里的他。
当小龙出生以后,我更是如此,只要抱着他,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给他哼儿歌,背唐诗以及《三字经》。晚上睡觉时,还会给他讲故事,甚至还会把白天发生的事情编成故事讲给他听。
除了语言输入以外,我还经常跟他互动,比如注视着他的眼睛,学他“啊,啊,哦,哦”地发音。
我的付出很快就获得了回报。小龙一岁半左右说话还不是很清楚。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像往常那样,给他背《三字经》,结果他却摆了摆手说:“不背了,不背了!”我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结合他的手势,终于读懂了他表达的意思。
我于是说道:“你叫我不要背了,难不成你自己会背了?”
让我惊讶不已的是,他竟然叽里呱啦地背了一段出来。我仔细一听,还真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都说“妈妈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正因为有我这样用心的语言输入,给他创造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小龙的语言能力发展虽然比不上女孩,却在同龄男孩中脱颖而出。
妈妈烦恼一扫光
男孩说话比女孩说话晚,一方面是因为男孩与女孩大脑发育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因为女孩大脑中的语言中心——额叶和颞叶中的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比男孩发育得更早,而且女性大脑中有更多的神经纤维链和神经中枢被用来负责词语发音以及将经历、情绪和认知等以语言形式进行表达。正是这种大脑差异从根本上造就了女孩大多是“话痨”,而男孩却是“金口难开”。
然而,人类是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成长都受自身成长规律与环境的影响。所以,即使男孩说话比女孩晚,父母如果用心陪伴,那男孩也能滔滔不绝。那么父母如何促进男孩的语言发展呢?我觉得我们在尊重男孩与女孩大脑发育差异的基础上,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为他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1)不断地进行语言输入
胎儿四个月时,他的听力就已经发展起来。所以,妈妈在怀孩子时,四个月就可以进行胎教。每天像我那样,把自己眼睛看到的美、心中感受到的美都告诉孩子,跟孩子进行对话。其次,一岁以前,既是孩子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又是听觉敏感期,还拥有潜意识记忆能力。妈妈不断地进行语言输入,孩子就能迅速掌握很多词汇。待词汇积累到一定时候,他就会迎来语言爆发期。
(2)经常跟孩子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有利于婴儿大脑神经元的发育。所以,父母除了多跟孩子说话以外,还要多跟孩子互动。比如,注视孩子的眼睛,学他“咿咿呀呀”地发音,还可以做很多互动游戏。比如,玩“哇”、击掌等游戏。另外,带孩子多接触一些人,努力给男孩创造互动交流的环境。
(3)把表达的机会留给孩子
在男孩会说话以后,未来的语言空间属于孩子,家长要尽量把表达的机会留给孩子,多给他一些耐心,多给他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去发挥。然而,有些家长只要见到孩子吞吞吐吐的,就迫不及待地教孩子跟人打招呼,甚至替孩子说。结果,父母说得越多,孩子就说得越少,剥夺了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机会。
人类习得语言是一种本能,是一种类似于吃饭睡觉的内在自然行为。所以,父母不要过于担心,努力给孩子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静候花开就好。
亲子互动
“叫gugu,gugu。”2008年回家,我看到三岁的侄子还不会说话,十分着急,便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给他示范发音。
“dudu!”在我再三示范下,他仍然发出“dudu”的音来。在那段时间,我每天都跟他这样对话,我发现他慢慢就能掌握正确发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