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招呼——道德意识没上升到成人的高度

1.不打招呼 ——道德意识没上升到成人的高度

妈妈育儿事

“快叫阿姨啊,怎么不打招呼?真是没礼貌的孩子!”

“龙老师,我家孩子看到谁都不打招呼,他怎么那么没礼貌?每次在邻居面前,我都觉得好尴尬!” 

……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接受妈妈们的咨询中,我总会时不时地听到这样的声音。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我都为这些孩子鸣不平。

甚至有一个妈妈还为“孩子不跟陌生人打招呼”而忧虑,这种心情让我难以理解。我们不是都教育孩子不跟陌生人走吗?还能教孩子主动跟陌生人打招呼?

在大多数父母看来,看到谁都打招呼的孩子就是有礼貌的孩子,就会被他人夸“这孩子嘴巴甜,有礼貌”,父母也因此觉得倍有面儿。

相反,如果孩子见到谁都一声不吭,即使父母在旁边提醒:“叫阿姨啊!”孩子依然低着头,沉默不语。父母就觉得脸上挂不住,特没面子,就忍不住责备说:“这孩子怎么那么没礼貌?”有些父母甚至直接批评孩子“你怎么回事啊,让你喊人,你不喊人?”

孩子不打招呼,父母就这样给孩子贴上“没礼貌”的标签。父母哪里知道,这不过是自己站在成人的角度用道德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已。

对5岁前的男孩来说,他们并不懂礼貌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不懂为什么跟人打招呼就是“礼貌”,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

小龙对“礼貌”的理解让我陷入思考。小龙刚会叫“阿姨”时,只要看到一个女人,他就会上前对着人家喊“阿姨”。记得有一次带他去朝阳公园玩,见到一位小女生,他也跑去人家面前喊“阿姨”,弄得那个小姑娘特不好意思,只是看着他笑,却不给予回应。

那时,大家都夸“我把孩子教得好,很有礼貌”。我心里其实很清楚,小龙那不叫有礼貌,他根本不懂什么叫礼貌,他只是觉得叫别人“阿姨”,别人会答应他,他觉得很神奇。所以,看到女人就管人家叫“阿姨”,看到男人就叫“叔叔”。

果不其然,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看到谁都不吭声了,即使是小区里特别熟悉的爷爷奶奶,也不喊人了。

见到他这种情况,我又转变思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打招呼。

比如,看到一位老爷爷,我就问:“宝贝,你是应该叫他爷爷,还是奶奶啊?”

“爷爷,爷爷!”

老爷爷笑嘻嘻地回应他。

不过,两岁后,随着他自我意识的发展,我的小把戏在他那里就不见效了。即使我提醒,他也不吭声。我带着他一起读《小熊宝宝》绘本,其中有一个故事是《你好》,想通过绘本引导他理解礼貌这个词。可是,模仿了几天,他又慢慢忘记了。我只好努力做好榜样,看见认识的人,都积极主动地打招呼,希望影响他。结果,他丝毫不受影响,依然我行我素。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到上幼儿园。幼儿园每天早上上学时,老师都会站在门口排队迎接小朋友,小龙开始还例行公事,见到老师打招呼,并且还行鞠躬礼。很快,他跟老师打招呼的热情也逐渐减退,慢慢地变成了不吭声。

这时我觉得很有必要跟他探讨“对老师要讲礼貌”,不过,我很快就发现他丝毫不在意。而且看到同学时,不是上前打招呼,还故意跑开,这让我难以理解。不过,我知道4~5岁是儿童道德总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所以,我又放弃了。

惊喜往往在无意中出现,两年后的一天早上,小龙跟我说:“妈妈,你没发现吗?我最近特别有礼貌,我看见老师就打招呼了,看见同学也打招呼了。”

果然,从那以后,他成了一个特别有礼貌的孩子,只要是认识的人,远远地就大声打招呼。

妈妈烦恼一扫光

面对孩子不打招呼这件事,大多数家长都给孩子贴上“不礼貌”的标签,其实,不是孩子不礼貌,而是他的道德意识还没有上升到成人的高度。

一般来说,2岁左右的孩子处于道德的“无律”阶段,他们并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一定判断,更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3岁时,他的品德便开始萌芽。4~5岁时,随着孩子对自我进行积极评价,他们便开始评价自己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很多孩子就在这个年龄段明白自己见人就打招呼是受大家欢迎的。得到外界的肯定,他们慢慢就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与此同时,孩子的理解能力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开始理解“礼貌”的意思,并明白它是一个好词,自己也愿意做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都有自身的规律,道德也不例外,而且道德往往看不见、摸不着,讲起来也非常空洞,难以真正让孩子理解。所以,父母在尊重孩子的自身成长规律时,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放下焦虑,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果你懂礼貌,孩子自然就会懂礼貌。

亲子互动

“妈妈,我这样的行为是有礼貌的行为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龙朝我一边扮鬼脸,一边问道。

“不是!”

“那这样呢?”他一边朝着我笑,一边用手拍自己的屁股。

“不是,你向妈妈很绅士地伸出手说:‘妈妈,我们握个手。’这就是礼貌的行为!”小龙听了,就朝我伸出手来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