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手机去卖——尝试弄懂买卖这件事

3.“偷”手机去卖 ——尝试弄懂买卖这件事

妈妈育儿事

五年前的一天,嫂子突然打电话给我说:“龙娃竟然把家里的手机偷去变卖了,一千多块钱的手机就这么没了。”

听到嫂子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觉得这是一个误会,便急忙问道:“你们怎么知道他把手机拿去变卖了?”

“这几天你哥的手机出问题了,就找那个旧手机用用,结果家里的哪个地方都找遍了,都没找到。最后,问他看到没,他才吞吞吐吐说:‘弄丢了。’问他怎么丢的,他才说出:‘拿去卖了!’

“你哥要打他,我拦住了,我先给你打个电话,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我一听嫂子的话,基本上能想到家里乱成一锅粥的情况,想了想说:“这个事可大可小,往大了说,他养成习惯就麻烦了,现在偷家里的手机去卖,将来就可能偷别人家的东西去卖;往小了说,他还没明白这件事的危害性,可能是想把手机换成钱,然后去买什么东西。换句话说,他正在尝试弄懂买卖这件事。

“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庆幸,他在你还能管教的年龄犯了这样的错,你还有引导他改正的机会。把这次经历当作给他上人生重大课程的一次机会,让他认识到错误,他就成长了,将来就会明白不能触碰这根红线。

“假如他长大了,在你没有能力去管教的情况下犯错,那么就只有国家或者社会来管教,那时怎么管教就由不得你了。所以,你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心平气和地问问他是怎么回事。”

“好,我来问问他。”

大约又过了半小时,我忍不住打电话过去,嫂子接起电话说:“我刚想跟你打电话呢,你就打过来了。真是气死我了,他听他那个小伙伴的话,把那个手机以35元钱卖给了收手机的,然后,两人又拿这35元钱去买了一堆零食,两人分着吃完了。你说这娃儿傻不傻嘛,傻到这份上了。”

听到嫂子这番牢骚,我忍不住笑了:“你儿子此时此刻也可能觉得自己傻,但事已至此,责怪他也没用!”

“也没责怪他了,他说他知道错了,以后不会再这样了!”

“那就好!”

挂断电话,这件事依然萦绕在我脑海中,那个周末,我特意回了一趟娘家,又跟嫂子说了说这事:“孩子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除了无知、上当受骗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们没有给他零花钱。他8岁了,可以适当给一些零花钱的。”

嫂子想了想,觉得很对。后来,我每个月回娘家时,总会给侄子准备20元零花钱,让他学会花钱,学会弄明白买卖这件事。

从那以后,侄子再没犯过这种错误。最让我高兴的是,从那次变卖手机事件以后,侄子跟嫂子的关系亲近了不少,他开始愿意跟嫂子说自己的心里话。

我在文章《自杀式网络游戏“蓝鲸”就在身边,告诉孩子不伤害自己有多重要》中就写道,侄子的同学玩网络游戏“蓝鲸”,并邀请他一起玩,侄子觉得这个游戏有一定的危险性,就把这事告诉了嫂子。

在得知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真庆幸嫂子跟侄子有了很多心理上的交流,让侄子在对某些事有疑惑时,能够想到跟妈妈说,能够想到来听取大人的意见。

妈妈烦恼一扫光

偷手机去卖这种行为看似特别不道德,也特别容易让父母担心孩子以后养成“偷”的习惯。殊不知,孩子对“偷”与“拿”家里的东西并没有什么概念,也不知道自己“偷”手机去卖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只知道手机可以卖钱,对手机、对钱都没任何概念,不管多少就拿去卖了。

“知行合一”才是教育的目标,面对孩子出现的原则性错误,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知道不可为,还要让孩子知道不可为的原因,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树立起“不可为”的原则;还要让孩子懂得当自己拿不定主意时,要跟父母商量。只有理解孩子的父母,才能跟孩子成为朋友。

在父母尚能管教的时候,你的暴力让孩子害怕,让孩子只知道不可为,却不知道为何不可为。当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可管教的范围,他也许能记住不能偷东西,却未必能知晓偷东西是违法行为的一种。

教育孩子难就难在懂孩子,很多父母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孩子,却不知道每一次犯错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孩子在超市“偷”东西——不理解“偷”的危害》这篇文章被推送到腾讯网以后,引来了网友的一片热议,评论有三百多条,着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在写作之余,我细细地查看这些评论,更让我诧异的是,几乎有一半的评论都觉得孩子这种行为应该当众扇耳光,甚至觉得当孩子伸出手去拿东西的那一刻,他就毫无尊严可言;有些评论甚至说,孩子被别人羞辱,被父母当众扇耳光后就去跳楼,这样的孩子太玻璃心了;当然也有评论指责我指导父母用温和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方式纯粹是纵容孩子,为社会培养“小偷”……

每一篇文章刊发出来,都将接受读者的各种评价。读者抨击我,我倒觉得在情理之中,各自有各自的看法与立场,可是,大家对一个第一次犯错的6岁孩子竟然如此苛刻,实在让我震惊。

我一向倡导成人要多给孩子一些包容和理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孩子?也许有人会说,这孩子在超市“偷”东西犯的是原则性错误!正因为是原则性错误,父母才更应该谨慎对待,而不是打一顿了事。如果一个孩子因为没有认识到错误,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在父母暴力不能解决的范围内依然会重复犯这种原则性错误。

让一个人认识到错误靠的不是暴力,而是温和且正确的引导方式。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故事:

太阳与狂风打赌,看谁能让人们把衣服脱掉。为了让人们把衣服脱掉,狂风鼓足劲头吹风,结果,它吹的风越大,人们把衣服裹得越紧。而太阳则不一样,它只是微笑着散发出它的光芒,当它的光芒照射在人们身上时,人们开始觉得热,情不自禁地把衣服脱掉了。

可见,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人起逆反心理。有时候明明知道是自己错了,因为逆反心理作祟,父母越是禁止的事,孩子可能越要做。相反,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能感受到孩子内心的羞愧,用温和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让孩子明白不能犯这样的错误,那么孩子不仅会改正自己的错误,还会向你敞开心扉。

亲子互动

“这是你的钱,这是妈妈的钱,妈妈需要用你的钱的话,妈妈就得向你借钱,用了钱还要还你。”在小龙四岁多时,我就把压岁钱交给小龙自己保管,明确告诉他那是他的钱,他有权支配,即使是爸爸妈妈拿他的钱,也得向他借。

因为从小培养了这样的意识,有时候借了他的钱久久没还时,小龙还会直截了当地问:“妈妈,你借了我那一百元,什么时候还我啊?”父母要身体力行,从小让孩子理解“拿”“借”“偷”的不同行为与不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