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强好胜——中心脑组织激发男孩的竞争意识
妈妈育儿事
我曾经带小龙去公园玩,遇见了这样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大约6岁,长得虎头虎脑的,当时正跟他爸爸比赛骑单车。
最开始都是小男孩一路领先,但骑着骑着,爸爸就超过了小男孩。看到爸爸超过了自己,小男孩着急了,使劲踩着脚踏板,企图赶上并超过爸爸。不料,踩得过急,一不小心,小男孩摔倒在地,并哇哇大哭了起来。
爸爸回头一看,赶紧骑了回来,见小男孩并没有受伤,便站在那里鼓励小男孩自己站起来。
小男孩爬了起来,却向爸爸大发脾气:“你不许骑那么快,你不许骑那么快!”
妈妈见到这一幕,走了过来,见儿子大发脾气,自己也生起气来,对着儿子大声说道:“爸爸骑爸爸的,你骑你自己的,你怎么还管上爸爸了!”
爸爸见妻子情绪有点激动,赶忙打圆场说:“别跟孩子一般见识!爸爸骑慢点,好不好?”
孩子用手擦了擦眼泪,正准备骑车时,妈妈又说道:“你就惯着他,你可以让着他,那其他人能让着他吗?要是参加比赛输了,是不是也要躺在地上打滚啊?”
爸爸一时语塞,妈妈又噼里啪啦地说道:“男子汉输得起才能赢得起,你发什么脾气呢?”说完给小男孩擦了擦眼泪,并扶着小男孩骑上了单车。
然而小男孩好像再也没有之前的劲头,在妈妈的帮扶下,无精打采地骑着自行车。
看着小男孩气馁的模样,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小龙的种种表现,大约是4岁以后,他也变得喜欢争强好胜,下棋输了哭,小朋友走他前面了也哭,跟爸爸比赛跑步跑输了还是哭……总之,赢了就高兴,输了就哭,整个就是一输不起的孩子。
奶奶为此经常说:“这孩子以后长大了没多大出息,一点都输不起!”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特别不高兴,但我更知道想赢是人的天性,
接受输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尽量顺从孩子的心理,他既然想赢,那我们就给他创造赢的条件。我们一家三口经常玩一些竞争游戏,一起骑单车,看谁最先到达终点,他往往是第一个到达。我跟先生就是这样尽量让他多赢。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慢慢也接受了“输”这个概念。就在前段时间,幼儿园举行打鼓练习,小龙被选去试鼓,但没被选上。
那天回到家以后,小龙主动跟我说:“妈妈,幼儿园今天挑选打鼓的鼓手,我没被选上。”
“那你是不是很难过?”我赶紧问道。
“不难过,因为我对音调不是很熟悉,我多熟悉一下,以后还有机会的。”
听到他这句话,我忐忑不安的一颗心总算放了下来。果然,第二次再试打鼓时,他就被选上了。
妈妈烦恼一扫光
与女孩相比,男孩特别争强好胜,他们喜欢比赛,喜欢与别人竞争,如果输了,他们还会发脾气,甚至大哭大闹。
很多家长与老师都喜欢把男孩的争强好胜误认为逞能、输不起,并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男孩,“示弱而不逞强,示拙而不逞能”,输得起的孩子将来才赢得起。所以,很多家长与老师都会用言语或者行为去遏制男孩们蕴藏在心底的争强好胜。
可以说,喜欢争强好胜是男孩的天性,这跟男孩的大脑发育有关,因为男孩大脑内拥有激发其冲动、争强好胜、好斗的中心脑组织。而大多数女孩子则比较安静,不仅因为她们大脑发育比男孩早,而且女孩大脑中负责语言、静坐、倾听、语调等区域的神经比较发达,让女孩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感觉,能更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更富有同情心。
所以,男孩女孩天生不一样,父母万万不能用女孩的标准来要求男孩。从人类演变的历程来看,男人天生是狩猎动物,他们往往通过武力竞争,为自己、为家人获得食物。所以,男孩天生喜欢争强好胜。
很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家长把男孩的争强好胜误认为是在逞能,把男孩之间展开的竞争当作对抗,甚至把男孩获胜后的喜悦看成是在炫耀。
男孩争强好胜的行为不被认可、不被理解,就会导致男孩自相矛盾,既想遵从自己的天性,又想获得别人的认可,于是,在自我与外界之间苦苦挣扎。
争强好胜是男孩的天性,我们在养育男孩时应该顺应男孩的天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胜不骄,败不馁”的男子汉。
(1)允许男孩争强好胜
当男孩表现出争强好胜的行为时,父母不应阻止或者劝说他不要这样,也不用讲大道理,只需要蹲下来,看着男孩的眼睛说:“想赢是很正常的心理,爸爸小时候也这样,输了也会哭鼻子。不过,后来长大了就懂得了,‘输得起才赢得起’!”
父母认可男孩争强好胜的心理,孩子才能认可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压制这种心理的发展。
(2)满足男孩想赢的心理
认可男孩争强好胜的心理以后,父母还可以在玩的过程中给孩子创造赢的条件,比如,一家人下棋,尽量让孩子多赢,满足孩子想赢的心理。当一个孩子内心注入赢的概念时,他将来遭遇失败,才有东山再起的魄力。
(3)不随便给男孩贴“输不起”的标签
很多人都像小龙奶奶那样,认为输不起的孩子没什么出息,因为很多人往往因为输不起就一蹶不振,所以,一看到孩子输不起就着急上火。
其实,输赢乃常事,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父母引导男孩正确认知“输赢”才是最关键的,而不是随便给男孩贴上“输不起”的标签。当你认定他“输不起”时,他可能真的会成为那个“输不起”的男孩。
(4)慢慢让男孩接纳输的概念
在满足男孩想赢的游戏中,父母偶尔让男孩输一次,体验一下输的感觉,并用平常心看待输赢。当一个男孩想赢的心理获得满足以后,他就能接纳一两次输的经历。
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陪孩子读有关输赢的绘本,比如,《输不起的莎莉》,让孩子通过画面与文字去理解总想赢可能带来的后果。
(5)引导男孩探寻输的意义
当孩子在输了时,父母应以平常心引导孩子去分析输的原因,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明白下次怎么取胜。
这才是父母最应该带给孩子的认知,而不是一味地要求男孩“输得起”。
亲子互动:赛跑
“爸爸,你走那条路,我跟妈妈走这条路,我们看谁先到达门口。”每天早上,我跟小龙爸爸一起送他上学时,小龙都会跟爸爸赛跑。
大多数时候,爸爸都会故意输给小龙。时间长了后,小龙真的觉得爸爸跑不过他。所以,这时,爸爸又得给他上一课,特意赢一场,让小龙有自知之明。
刚开始时,小龙很难接受自己跑不过爸爸的事实,但慢慢地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跟爸爸的差距,偶尔输了,也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