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网课说“你好烦,走开”——妈妈越唠叨,孩子越烦恼

第八章 解读男孩的学习方式,培养爱学习的优等生


1.“我为什么要上学”——正试图理解上学这件事

妈妈育儿事

开学伊始,原本喜欢上幼儿园的小龙一反常态,早上起床慢悠悠的,一边揉着眼睛,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上学没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上学?”

听到他这个问题,我愣在了原地,脑子却快速转动着,想着怎么来回答他这个问题。在小龙刚上幼儿园不久,他也曾问:“妈妈,你为什么要把我送去幼儿园上学啊?”

他那时年龄尚小,我就以他听得懂的话跟他说:“你看啊,你不是说老师带你们做游戏,带你们跳舞,还带你们做手工,对不对?”

“对!”

“老师会的这些,妈妈都不会。所以,妈妈只能把你送去幼儿园,跟老师学习了。”

“哦,我知道了!”从那以后,他没再问过这个问题。

只是他偶尔会自言自语地说:“上学能学到很多知识,能让我变聪明。”

没想到,两年后的开学季,他又问起了这个问题。这充分说明之前的答案已经无法满足他那颗寻根问底的好奇心,他正在寻找上学的意义。

妈妈烦恼一扫光

“我为什么要上学?”大多数孩子可能都会回答:“我妈妈让我上学的啊,她让我上学,我就上学了。”

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更不知道“为谁而学习”,这两个问题正是阻碍孩子上学路上的两大拦路虎。

这就好像我们成人去做一件事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一样,结果当然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每一个孩子天生都爱学习,只是因为对上学这件事不够了解,才畏惧上学。所以,回答小龙“我为什么要上学”这个问题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回答他这个问题呢?我虽然很想用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那句话来回答他,“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可是,不到6岁的他又怎么去理解那些深刻的道理呢?又怎么懂得何为选择的权利呢?

我又想从梦想的角度跟他探讨,可他对梦想也没有多少认知,又如何进行探讨?我甚至想把奥巴马开学第一课《为什么要上学》的视频放给他看,但我相信他依然似懂非懂。

思来想去,我突然想起《小魔怪要上学》这本绘本来。于是,我立即翻箱倒柜地找出这本绘本,经过一番寻找,终于找到了,我立即拿来给小龙读:

读完这个故事,合上书本,我问道:“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要上学了吗?”

“知道啦!上学有小朋友玩,还能让爸爸妈妈不吃小孩子!”

听完小龙的答案,虽然听上去很好笑,但实际上,它充分说明了上学读书能让人从“兽性”提升到“人性”,这正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于是,我笑着补充道:“上学就是为了让你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孩,你看你小时候乱发脾气,现在就不乱发脾气了;自从上学后,你就懂得跟老师打招呼,懂得排队,懂得跟小朋友合作,是不是变得越来越讲文明、懂礼貌了?”

“是啊!我要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说完,小龙迅速穿好衣服,洗漱完毕,背上书包去上学了。

回答孩子“我为什么要上学”这个问题,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但这样的故事不仅让孩子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其实,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上学这件事会产生不同的认知,针对孩子的认知层次,父母请用孩子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与他探讨。

对于4~6岁的孩子,当孩子问起“为什么要上学”这个问题时,我推荐父母给他读绘本《小魔怪要上学》,通过故事,让孩子自己去理解上学的意义。这种自我探索的好奇心将促使孩子在求学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前进。

亲子互动

“你觉得为什么要上学啊?”有一天,我想考考小龙怎么理解上学这件事。

“可以让我成为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孩子!”

“是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人类比动物更高级,就是上学让人类更加文明。腹有诗华气自华,妈妈特有感触,妈妈这么多年坚持学习就取得了这样的成果。还有呢?”

“上学有小伙伴玩啊,还可以学很多知识,让我变聪明。”

“那学了知识做什么呢?”我进一步问道。

“让祖国生活得更加幸福!”国庆期间,带孩子参观大沽口炮台激发了孩子的爱国情怀。


2.“我今天没认真学习”——被安慰的孩子学习更认真

妈妈育儿事

昨天下午放学时,小龙推开门就匆忙地跑向我,兴奋地说道:“妈妈,你看,我得的奖品。”我接过来,打开包装袋一看,一个小兔子橡皮擦和一个铅笔刀。

看着他那兴奋劲,我搂过他亲了亲说:“今天学围棋很认真是吗?所以,得到了奖品。”

“是啊,妈妈!”他一边放下书包,一边洋洋得意地回答我。

其实,以往也有得到奖品,只是这次这个奖品来得特别有意义,不仅仅是对他学习围棋的认真态度的认可,更是对他自信的一种褒奖。

记得上周三回到家,小龙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当时我也没太在意,忙着洗水果给他吃。后来,吃完水果后,他耷拉着小脑袋,像霜打了的茄子,蔫蔫地说道:“妈妈,我今天没有得到奖品,只得到了两张卡片,其他小朋友都得到了奖品。”说完,就去书包里,把那两张卡片拿了过来。

我感到非常诧异,一时没反应过来,定了定神,才问道:“没得到奖品,很难过,是吧?”

“是,妈妈!”

“为什么没有得到奖品呢?”我抱过他问道。

解读男孩的学习方式,培养爱学习的优等生

“因为我今天没有认真学习。刚上课时,老师在那讲,我还没准备好。”他嘟着嘴,用有些愧疚的语气说道。

一直以来,对于小龙上学,我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认真学习,至于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得奖,我觉得那都不重要。所以,老师一直都反映小龙虽然下课很淘气,但上课学习很认真。我还颇为自豪,没想到,连这唯一的要求也没达到……一时之间,心里还是有点难以接受。听着他的话,看着他的表情,我大脑迅速转动着,想看看怎么引导他更好,这时,我突然想起我嫂子曾在朋友圈说过一个小孩英语考试的事。

一个二年级的娃说:我的英语考了37分,哎!我都对我自己无语了。这把我给笑倒……其实每个娃都很有想法!只是不够成熟……

想着想着,竟觉得这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每个孩子都想认真学习,都想考出好成绩来。可是,有一天没有认真学,或者说某一次考砸了,他们内心也非常难过,特有挫败感。能否化挫败感为动力,除了孩子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父母面对这件事的态度,是给予鼓励,还是批评指责。

于是,我努力平静了下来,然后轻声安慰道:“偶尔一次不认真没关系,妈妈觉得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是最重要的。下次认真学就好了。”

“妈妈,我以后会很认真学的,我相信自己。”说完,还朝我举起了小拳头。

听到他这句话,看着他一副自信满满的模样,我更加诧异了,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学会给自己打气了,还开始自我激励了。要知道凡是成就大事者,都必定懂得自我激励,即使跌至人生谷底,他们也会通过自我激励,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哈哈,难道这表明他具备成大事者的素养了吗?我暗自得意了一把。

于是,我笑着说:“嗯,妈妈也相信你。”

“妈妈,我知道你相信我。”

听到他这句话,我突然想起我的新书《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的封面推荐语:“我爱你,是希望你借着我的爱学会爱自己。”看来,信任也是如此,我相信你,是希望你借着我的信任学会相信自己。

想到这里,我突然特别庆幸自己在他跟我说“今天没有认真学习”时努力让自己冷静了下来,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语,反而给了他安慰与宽容。得到理解的他,开始化挫败为力量。果然,这周三的围棋课,他再一次得到了奖品。所以,这两个小小的奖品更加增强了他相信自己能做到的力量。

妈妈烦恼一扫光

当孩子出现学习不认真的问题时,大多数父母都以指责、批评的方式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引起重视,能够认真学习,考出好成绩。

我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对学习充满挫败感时,我们的指责、批评让我们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而不是与孩子并肩作战,共同面对学习问题。当我们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时,孩子就会孤军作战,不知道怎么化挫折为力量,更多的是自暴自弃,或者以默不作声的方式作消极抵抗。时间长了,心里累积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无法集中注意力,就更加无法认真学习。学习越不好,家长越着急;家长越着急,孩子就越焦虑,学习越不好。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

要想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父母就得拿出一种并肩作战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学习,不是埋怨,也不是指责、批评,而是共同面对。

如果说最高级的爱就是与孩子并肩作战,那么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学习状态不好,父母请不要站在他的对立面去指责他,而应该跟他一起去面对学习问题。你此时的态度就决定了孩子学习的未来。

父母在孩子说“我今天没有认真学习”时,应冷静思考,孩子之所以说这句话,一方面是基于对父母的信任,向父母坦诚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是需要获得父母的安慰与鼓励,从而获得认真学习的动力。如果父母能够没有任何责备,而是给予理解,给予安慰鼓励,孩子就会自己给自己打气。当孩子在学习中懂得自我激励时,就激发了他认真学习的动力,他自己就会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做到认真学习。

孩子只有自己想认真学习时,他才能真正做到认真学习,才能真正感受到认真的力量。

亲子互动

“妈妈,我可以说窗外下着雪花吗?”窗外雪花飞舞,小龙看着看着,突然问道。

“可以啊!”我肯定地回答道。

“窗外下着雪花,它像一片片树叶从天上落下来!”

“然后呢?”

“它落到了地上,软软的,小朋友踩在雪地上吱吱响,好喜欢啊!在太阳的照射下,雪化成了水!”

优秀的作文从此开始。


3.怎么教都不会——不是孩子笨,而是学习也有规律

妈妈育儿事

一天,小龙做作业时突然说:“妈妈,我知道口算怎么做得更快了!你看16-()=9就是16-9=7嘛,18-6就是8-6再加10,等于12嘛!”

听到他这句话,我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真想大喊几声“你终于开窍了”。在一年级上学期考试前的那段时间里,为了他期末考试不至于垫底,我特意让他反复练习8+6=(),14-6=(),14-()=8。

8+6=14,可是,14-6就等于10了。看着他掰着手指头一道一道地算,结果还时不时地算错。我真的想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题,只要把数字换个位置就可以了,他还一道一道地算,还算错了。

而他的同学却轻而易举地得出了答案,5分钟完成50道题那都不是事了。想到这里,真是怒火攻心,真想噼里啪啦吼他几嗓子!

可是,看到他委屈的小模样,我硬生生地把怒火压了下去,一遍又一遍地默念:“亲生的,亲生的,付出与收获从不在同一季节,零基础上小学,哪有那么容易,期末考试能考多少就考多少,垫底就垫底。别的孩子幼儿园就开始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都能算出来了,我们拿什么比?”这么想着,心里便平和了下来。

没想到,不到一个月时间,孩子自己就突然发现了口算的规律,便有开头的那一幕。

于是,我立即表扬道:“哇,你终于开窍了,总算找到20以内加减法的规律了。妈妈觉得你以后做口算会突飞猛进。”

“可是妈妈,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都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

“你也可以啊!”我继续鼓励道。

“不行,100以内的加减法太难了!”可能是上小学这段时间受到了太多的打击,他显得很不自信。我本想鼓励他,但又想还没到来的事情,口头鼓励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没想到,两天后的一天早上起床,我无意中问道:“20加10等于多少?”

“30!”小龙想都没想,一口就算出来了。

“47加12呢?”我进一步问道。

“59!”

“35加5呢?”我瞪大了眼睛。

“40!”

“53加3呢?”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56!”

听到小龙全部答对,我诧异极了,忙问道:“你怎么一下全都会算了?”

“妈妈,我会算2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了啊!”我一下把他抱起来转了几圈,那时最深的感受就是凡事都有迹可循,遵循规律,事半功倍,学习这件事也不例外。

再次让我吃惊的是,过了几天,小龙开始给我出题:“妈妈,13-100等于多少?”

“你还不会做这种题!”我刚说完就后悔了,觉得自己先入为主了,于是又改口说:“我不知道啊,你说等于多少?”

“负86!”

我再一次惊讶得瞪大了眼睛,他什么时候还得出负数来了,赶紧问:“你怎么知道负数的?”

“妈妈,你说过啊,我还知道负数的数越大实际越小!”

孩子的世界真的好神奇,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下都通了!我平抚了一下思绪,然后进一步问:“10-3等于多少啊?”

“等于7啊?”

“13-100等于多少?”

“负87!”

又大约过了一个星期,那天上网课,老师出了一道题:“2小猫+1小狗=14,小猫加小狗=11,小猫与小狗各等于多少?”(小猫与小狗用图表示)

小龙信心满满地提交了答案,没想到显示错误。小龙一下感到特别气馁,嚷嚷说:“我不会做,我不要做这道题了,我不要做这道题了!”

我当时深深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挫败感,赶紧安慰说:“我都不会做这道题呢?你不会做很正常啊!”在我的安慰下,他才慢慢安静下来。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起床,他自言自语地说:“妈妈,昨天晚上的那道题其实就是两个妈妈+一个爸爸等于14,一个爸爸加一个妈妈等于11,妈妈等于多少,爸爸等于多少?”

“不知道!”

“爸爸等于8,妈妈等于3啊!”

“妈妈,这道题还可以换一下,一个柠檬+一个柠檬+一个苹果等于20;一个柠檬+一个苹果等于15,苹果等于几?柠檬等于多少?”

“不知道!”

“苹果等于10,柠檬等于5啊!”

话说,我都被绕晕了,但没想到孩子不仅做了出来,还学会了举一反三,我激动的心情真的无以言表。

妈妈烦恼一扫光

见证了小龙这一段学习经历,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著名的双生子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选择了一对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差不多的双胞胎,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练习爬楼梯,每天练习十分钟。在第54周时,哥哥自己终于能独立爬楼梯了,而弟弟在第53周开始练习爬楼梯。让人诧异的是,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弟弟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弟弟学得晚,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对爬楼梯这件事更有兴趣。

这让格塞尔感到惊奇,他又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比如识字、穿衣。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

小龙大概就是迎来了“最佳教育期”,所以,他在练习口算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然而,大多数父母都像我那样,在看到别人家孩子那优异的学习成绩时就乱了分寸,受焦虑感驱使,我们总想把自己所知道的简便方法灌输给孩子,结果教了很多遍以后,孩子依然学不会,挫败感便油然而生,于是便愤怒地指责孩子:“别人都会,就你不会,你为什么这么笨?”

更有一些家长,孩子越不会,越让孩子拼了命地练习,或者参加各种课外学科辅导班,即使孩子坚持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进步,父母也让孩子坚持,导致孩子苦不堪言。

殊不知,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题,在孩子还没理解的时候,却难于登天,而且孩子的学习有规律,如果孩子不能遵循规律去完成,单凭努力往往事倍功半。所以,很多孩子陷在题海中,却没有时间去思考,更没有时间去寻找它的规律,所以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中,越学越疲惫,越学越厌恶。

所以,当你怎么教孩子都不会时,不是孩子笨,也不一定是你的方法不对,很可能是孩子还没有迎来“最佳教育期”。这时父母应该学会接纳现状,学会静候花开,也许下一秒孩子就会带给你惊喜。

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是他能够终身学习的重要保障,所以,父母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更多时间去探索、去分析、去归纳,而不是把学习方法强硬地塞给孩子。

如果孩子能探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他未来的学习再加上努力一定会事半功倍。

亲子互动

昨天中午睡觉醒来,就听见小龙爸爸说:“你这样算是不对的,你应该这样算。”然后跟孩子讲了一通,讲着讲着,孩子就号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太难了,我做不了这些题!”爸爸哄不住便来找我,我一听就知道了原因!过去先哄好孩子!

大约过了一小时后,我陪孩子做算术,我先肯定他说:“你这些题都算对了啊,为什么还要擦掉?”

“爸爸说我做错了!”

“是对的,按照你的算,这个题其实特别简单,十位数的答案已经写出来了,你只需要算个位数就好!”

“我知道了,妈妈,你快关上门出去,我最讨厌你们在这里转来转去!”

10分钟左右,所有题做完了,仅错了2道题!同一个孩子,同样的题,引导的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4.孩子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有动力的孩子才能好好写作业

妈妈育儿事

“哇,好久没吃这么香的方便面啦!”我把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端上桌来,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妈妈,我也想吃!”小龙赶紧跑过来,用手拈起一根方便面塞进了嘴里,边吃边说:“真好吃!”

我没有阻止他这一系列动作,而是安静地等他的下一步动作。果然,他很快就拿起筷子准备开吃了。

“放下筷子!咱们之前约定好的,必须先做完那些口算题才能吃方便面的。”我眉开眼笑地说道。

“我才做几道题呢!那还要等多长时间啊?”说完,小龙很不情愿地坐回桌子前,继续做口算。

看着他吹胡子瞪眼的小模样,我得意地笑了。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那天中午,我像以往一样,把12:00—13:00这段时间腾出来陪小龙写作业,但这天中午,他磨磨蹭蹭,半天都不翻书本。

看着他这蜗牛般慢腾腾的模样,我气不打一处来,真想吼他几嗓子,但想了想还是决定把选择权交给他。于是我说:“如果你现在不想让妈妈陪你写作业,那妈妈就去炒你喜欢吃的小炒肉了。”

“妈妈,你去炒小炒肉吧!我玩一会儿,就自己去做作业。”

听他这么一说,我悻悻然地去做饭了。果然,他自己玩了一会儿就去做作业了。我做完饭,就自己吃了饭开始午休。

结果,我睡过头了,一觉睡了两个小时,小龙的作业本没有像往常那样放在我的枕头边,他哭丧着脸说:“妈妈,我的作业还没做完?那些题太难了!”

“怎么还没做完?两个小时了,平常只需要20分钟就完成了啊!”我诧异极了。待他离开后,爸爸才说:“边玩边做,现在都还没吃饭。”

“什么?两个小时没做完作业,还没吃饭?”瞪大眼睛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模样,我迅速从床上爬了起来,脑子也迅速转动着,跑过去拿起口算题一看,基本上都算错了。

瞬间怒火攻心,我真想大吼几声:“你怎么搞的?两个小时做这么几道题,还都做错了?”但我默念了几遍:“亲生的,亲生的!”

待压下怒火后,我很淡定地说:“现在一定饿了吧,先去吃饭。吃饭后,就好好玩,什么时候玩好了就什么时候重做这些题。”小龙蹦蹦跳跳去吃饭了,吃完后,就开始各种玩,完全没有要做作业的意思。

我忙着工作,没时间搭理他。下午六点,我工作结束后便问他:“作业做完了吗?”

“还没呢?我再玩一会就去做作业。”他正玩着iPad,没有搭理我。

我的脑子再次快速运转着,盘算着怎么给他点儿教训。想了一会儿后,我提议说:“这样吧,你先看一会,妈妈去煮方便面。妈妈煮好方便面,你就必须做好这些口算题。没做好,就不许吃方便面。”

“好!”

“我们拉钩。”为了保险起见,我伸出了小拇指,小龙头也不抬地伸出小拇指跟我拉钩。

拉钩后,我就去煮方便面。在下方便面时,我提醒道:“妈妈下方便面了哈!”小龙一听,立即放下iPad去做口算题了。不一会儿,我就把方便面端上了桌子,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怎么才能快速做完这些题啊?这么多题,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啊?”小龙一边做题,一边哼哼唧唧地发起脾气来。他的抱怨声把我拉回了现实中。

“你可以想办法啊!怎么快速做完这些题?”

“妈妈,我知道了,我用你说的退十法,很快就算出来了。你来帮我看看是不是都做对了?”

“哇,好久没吃这么香的方便面啦!”我不理会他,边吃边故意发出“呲溜呲溜”的声响!

“妈妈,你不要再发出那种声音了!我的口水都快流到书上了!妈妈,我好想吃一口啊!我都好长时间没吃方便面了。”

“不可以哦!咱们约定好做完口算再吃的!咱们拉过钩的哦!”

“妈妈,妈妈!”

听到这两声妈妈,我忍不住走过去看了看,这一看,我惊喜地叫了出来:“哇,你这些题都做对了呢!”

“妈妈,我用你说的退位法,这些题都太简单了。”

“嗯,继续加油!做完就可以吃方便面了。”

“好的,妈妈,你别再发出那种声音了。”

“好!妈妈答应你。”

我回到桌子上,继续吃方便面。不一会儿时间,小龙就把作业本拿过来给我看。十分钟不到,他就把口算题做完了,并且全做对了。

“哈哈,我让你慢悠悠做作业,我让你边玩边做作业,我让你做作业不认真!哈哈!”我在心里哈哈大笑起来。

不过,无论心里有多狂喜,现实中的我依然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跟他一边吃方便面,一边探讨:“以后还边玩边写作业吗?”

“不了,妈妈,我以后要认真写作业,写完作业后,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我再也不要像今天这样了。”

“哈哈,我还正想下次就做一桌子好吃的,让你一个人写作业,我们一家人吃好的、喝好的呢。”

“妈妈,我不要!”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得意地笑了起来,并说:“对啊,又快又好地写完作业,你不仅能及时吃到好吃的,还可以自由安排时间,玩玩具,去外面散步,还可以看看动画片。如果你一天都写不完作业,就只能像今天这样了。”

“我以后会认真写作业的。”果然,第二天小龙自己独自完成了作业,写得又快又好,并且还主动跟我说:“妈妈,你看我说到做到吧,我今天没有边玩边写作业,作业很快就做好了。”

“对啊!你今天的作业做得非常好,妈妈也说到做到,没管你吧?”回答完他的话,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妈妈烦恼一扫光

关于孩子做作业这件事,大多数父母其实都做错了。在孩子边玩边写作业时,我们忍不住怒火攻心,劈头盖脸把他骂一通,除了担心完不成作业以外,更是为他这种态度感到焦虑不已,火气忍不住腾腾地充满胸腔。

孩子被骂后,浑身打了一个激灵,立即集中精力迅速完成了作业。所以,很多父母都认为,在孩子写作业时,就得对他吼几嗓子,只要吼几嗓子,他们立马老实了。

曾经我也这么认为,小龙边玩边写作业,我也吼过他,也打过他一次,当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第二天又恢复了原样。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怎么能促使他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这天下午,我突然顿悟了,我不打你,也不吼你,而是用心策划了一场“阴谋”,我让你做不完作业口水直流,我让你体会那种看得到却吃不到的心痒痒。没有责备,也没有怒吼,有的是“你心痒我狂喜”,认真写作业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孩子写作业这件事就像一头牛不愿向前迈步一样,如果我们牵着绳子使劲生拉硬拽,它不仅不向前迈步,还会使出浑身力量,努力挣脱我们的束缚;我们拿着鞭子在后面使劲抽它,它虽然会缓步前进,可是,它终归是前进得不情不愿,也许某一天还会踢你一脚;但如果我们在前面放一把青草,不用鞭子抽,也不用使劲生拉硬拽,它都会大步前进。因为它想吃那一把青草。

可见,在孩子写作业这件事上,我们应该想办法激发他的内在动力,而不是打骂。打骂只会让孩子心生畏惧,只会让他感觉到自己做作业是受到了惩罚,内心感受到的也是强烈的挫败感。所以,他们只会越来越抗拒做作业。

相反,我们通过一次“阴谋”让孩子体验又快又好完成作业的好处,激发他的内驱力,那么他自己就会衡量自己应该怎么做作业,让他自己给出“认真写作业”的承诺。如此一来,孩子自己就会努力做到自觉完成作业。

为了那一碗方便面迅速完成作业,他不仅感受到了认真的力量,还感受到了自己的潜力,无意识中突破了畏惧的心理,树立了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关键。所以,孩子做作业这件事,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让他自信满满地集中精力去完成作业。

亲子互动

“妈妈,我又想吃方便面了!”

“好啊!老规矩!我煮方便面,你写作业!我煮好方便面,你写好作业,我们就开吃!”

这次长记性了,我方便面还没煮好,小龙就写完一页字了!前后不到15分钟。摸底成功,以后就知道你写字的速度了!


5.孩子上网课说“你好烦,走开”——妈妈越唠叨,孩子越烦恼

妈妈育儿事

“你好烦,走开,我不想你在我身边”。一天,7岁的儿子又对我说道。

刚开始我以为孩子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并没有放在心上。今天我像往常一样提醒他到上网课的时间了,他又跟我说了同样的话,我忽然意识到问题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或许孩子真的是觉得我烦了。

之前孩子不爱学习时,我只能每天坚持陪他多读,多鼓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他掌握了拼读的技巧,期末考试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我以为孩子的学习生涯即将步入正轨,可以让我松口气了。

没想到新年前夕的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把大家都困在了家里,原定的开学时间一再延迟,最终让上学的计划泡汤,只能选择在家上网课。

在家学习时,我发现孩子不主动、不自觉,每天都要我三番四次地催促,我总是像一只多嘴的鹦鹉一样从早到晚唠叨个没完,久而久之,孩子就厌烦了,出现了逆反心理,时不时就说:“你真烦,走开,我不想你在我身边。”从一开始的小声到后来的大声嚷嚷。看到孩子这般,我心痛不已。

记得孩子在上幼儿园时过着快乐无比的日子,天真活泼、可爱开朗、乖巧大方,可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暖男,我逢人便夸奖他的好。可是,自从上小学以后,我就发现他的思维与行为上都有了些许变化。

由于我家孩子是零基础上的小学,所以学习拼音对他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经常会发音不标准,拼读错误。为了帮助他,我便陪在他身边,提醒并纠正。时间长了,他有点厌烦,不愿读也不愿看,着实让人担心。

只是当这句话再次从孩子嘴里蹦出时,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感觉怒火“腾腾”地在燃烧,直至蔓延整个胸腔,我厉声责骂道:“你说的这是什么话,你嫌我烦,我还不想管你呢?我真是出力不讨好,何苦呢!”

说完丢下他回到房间,把门“砰”的一声关上了,我故意过了许久才出来,就想看看孩子会怎么样,结果我走出来时,看到他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大概知道惹我生气不敢再放肆了。

我走过去问他:“你知道惹妈妈生气了吗?”

“知道!”孩子小声说道。

“知道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吗?”

“因为我说了让妈妈难过的话!”

“是的,妈妈这般爱你,你却说出让我伤心的话,妈妈心里很难受。”

说完,难过的眼泪禁不住地往下流。没想到儿子看到后立刻拿了两张纸巾,一张递给我,一张擦自己的眼泪。此时此刻,我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把这些天心里积压的痛通通都宣泄出来。

晚上,躺在床上的我辗转反侧,一向注重孩子教育的我觉得好无助,回顾这段时间,网课给孩子与家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与挑战,很多家长都出现了焦虑、烦躁的情绪。

记得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上海市民刘女士在家辅导儿子作业,因为学习跟儿子起了冲突,结果刘女士一气之下竟然选择了跳河,被消防员救出后说:“我真是太累了。”

可以说带娃路上无轻松,一提起陪孩子有多少鸡飞狗跳,就有多少心酸无奈,经过不断反思,我忽然意识到:让孩子学习的同时却忽略了他的心理感受,我也难辞其咎。

妈妈烦恼一扫光

这是我的学员成成妈妈发表在我的公众号里的文章,看到她这篇文章,我内心五味杂陈,无论是零基础上学的焦虑,还是疫情期间与孩子斗智斗勇,我都感同身受。

与她不一样的是,我每天虽然在家工作,但实在是太忙了。所以,我没有时间陪小龙上网课,更没有时间去唠叨他,所以,他反而能自觉上网课,反而避免了一场鸡飞狗跳。

成成妈妈的文章发表后,我细细地思考过其中的问题,就如她自己所说,焦虑促使她一直在唠叨。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妈妈喜欢唠叨的天性所致。是的,大多数妈妈都喜欢对儿子唠叨个没完没了,希望儿子能听自己的话。结果往往是妈妈越唠叨,儿子越烦恼。

一个原本天真活泼、可爱开朗、乖巧大方的小暖男之所以能说出那句“你好烦,走开,我不想你在我身边”,是因为他内心已经被烦恼塞满了。

那么成成为什么会感到这么烦恼呢?这主要由两个原因决定,一个原因是男孩大脑结构决定他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有关研究表明,男孩会对大脑活动进行区分,他们大脑处理血流的总量较女孩少15%,这种结构不利于他们同时进行多项任务或工作。

当男孩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时,他的耳朵、眼睛都专注于这一件事情上,所以,无论妈妈怎么喊他,他都听不见。如果他做的事被妈妈无情打断,他往往很恼怒。

另一个原因是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起作用,当男孩被一遍又一遍的唠叨弄得烦恼不堪时,他为了保护自己,就会关闭自己的感知觉,自动屏蔽周围的环境。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刚开始时,他被牧师的演讲打动了,感动得掏出钱来,准备捐款。

可是,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滔滔不绝地讲述,马克·吐温不仅没了感动,还感觉十分不耐烦,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继续讲述,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等牧师演讲结束,要求大家募捐时,马克·吐温生气极了,不仅没有捐钱,还偷偷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又犯错了,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长记性?”或者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应”,父母越喜欢喋喋不休,说服力越会大打折扣,孩子越烦恼,就会越不愿听父母的唠叨。

我们用三年时间学会了说话,却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会“闭嘴”。所以,父母在教育男孩时,应尽量多听少说,避免陷入“你越说,他越不听”的恶性循环中。

当孩子正全神贯注地投入一件事或一项活动时,妈妈一定要学会“闭嘴”,不要对男孩指手画脚,做一个安静的观察者,耐心等待完成,并及时为他的成就喝彩。

亲子互动

“爸爸,你要坐好,不是躺在床上听课的。”在小龙刚上小学的那段时间里,我跟爸爸每天晚上都听小龙讲课。

他站在墙壁面前,像一个小老师,有模有样地给我们讲课,并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

“龙同学,请您上台来解答这个问题!”有时候,他会让我上台去回答问题。看着他的模样,我特别开心,因为他不仅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讲了出来,还体会到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