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偷”东西——不理解“偷”的危害
妈妈育儿事
在蓝眼兔公众号上相继发表了《孩子逛超市是有教养,还是任性耍泼?完全看父母怎么做》《带孩子逛超市堪比上早教课,父母做到了,孩子将悄无声息地获得这几种能力》这两篇文章后,有一位妈妈特意联系我,给我发来了这样的一条信息:
“龙老师,您好,我看了逛超市那两篇文章,感觉非常好,要是早看到就好了。我现在有一个特别困惑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办,所以特意请教你。我儿子今年刚6岁,他一向很懂事,很听话,我也一直感到很自豪。
可是,今天上午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感到不可思议。上午去超市,逛完超市后,我去付款,孩子仍在超市里逛。我以为他只是看看,没想到,超市人员竟然拉着他找到我,指着他手里的奥特曼说:‘他偷玩具。’
我顿时恼羞成怒当场甩了他一耳光,他明明眼角含着泪水,但一直强忍着没哭出来。看到他脸上的手指印,我既惭愧,又难过,我这样做是不是太极端了,我应该怎么去引导他?”
听到这位妈妈的讲述,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我记得自己7岁左右时,过年跟爸爸妈妈上街买年货。
爸爸妈妈在那里称红糖时,趁大家不注意,我伸手从切碎的红糖中拣了一块塞进嘴里。我这一行为立即被大家逮了个现行,卖红糖的叔叔笑着说:“看这妹仔馋得。”
而爸爸妈妈却威胁我说:“下次再这样,就把你当在这里了,不让你回家了。”当时听到大家的话,我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呆呆地愣在原地,紧张得不知所措,生怕大家再说什么。
不过,大家都没再说什么,爸爸拉起我的手继续去买其他东西。这件事虽然就这么过去了,但我从此却不敢肆意而为。
想到这里,我急忙问道:“孩子现在什么情况?”
“还好,回家后,就自己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我也不知道跟他说什么,所以就想问问你。”
“如果是你拿了超市的东西,被工作人员抓了个现行,当作‘小偷’一样训斥,而你最亲的人又直接给了你一巴掌,你会是什么感受?自尊心受到伤害,羞愧不已,无论面对谁,都会觉得抬不起头来,因为大家都认为你是‘小偷’,你甚至也会怀疑自己是‘小偷’。”
“我现在冷静下来,我也意识到这件事的危害性,可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孩子在超市拿东西确实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你能认识到孩子的错误很好。不过,就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些极端。对6岁的孩子来说,他其实并不理解‘偷’这个字的意义,更不知道这样做的危害性。
“所以,面对工作人员的指责,我觉得你应该站在孩子这边,可以先向工作人员赔礼说:孩子可能还不太能理解‘偷’的意思,还请不要给他贴上‘偷窃’的标签,他可能忘记拿奥特曼来付款了,孩子以前从没犯过这样的错误,我相信他不是故意的。
“先站在孩子这边,维护他的尊严,回到家以后,再细细询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弄清楚事情的起因,再告诉孩子外面的东西都需要先付款,才能拿走,并且让他保证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觉得孩子的行为有损自己的面子,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孩子一顿。当然,妈妈也需要进行自我反思,想想自己平常是不是太苛刻孩子了,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一口气回了这么多具体的解决方法。
“可能是他最近总喜欢买奥特曼,我觉得家里都有,就总是拒绝给他买。我一会儿跟他好好聊聊。”也许最后一点跟这位妈妈产生了共鸣,她仿佛一下子找到了问题之所在。
妈妈烦恼一扫光
对孩子在超市“偷”东西这种行为,成人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甚至有“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忧虑。正因为如此,很多孩子从此成了真正的小偷。
成人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却从未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
孩子在超市“偷”东西确实是不对,但未必就要上升到道德层面。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他一方面正在理解“偷”这个字的意思,另一方面因为太想要这个东西,而妈妈又不给自己买,所以就存有侥幸心理,想偷偷地拿走,根本不知道自己这种行为可能产生什么后果。
6岁孩子的自尊心已经发展起来了,当他“偷”东西这个行为被抓个现行时,他也羞愧不已,只是大家都看不见他内心的羞愧,企图用打骂的方式让孩子知错改错,殊不知这样反而加剧了孩子的对抗心理。
关于孩子这种行为的引导,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学习,我们先来看看他四颗糖的故事:
有一次,一个男孩子拿泥块砸自己的同学,同学告到了陶行知校长那里。陶行知命令他放学时去校长室。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孩早已等候在此。本以为会被狠狠批评一顿,不料,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孩非常诧异,伸出怯怯的手接过糖果。结果,没想到的是,陶行知又笑着掏出第二颗糖来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孩更加惊讶了。陶行知这时又掏出第三颗糖给男孩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孩,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男孩感动极了,流着眼泪说:“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给男孩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同是面对孩子的错误,陶行知没有当众批评那个孩子,不仅维护了孩子的尊严,而且还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奖励孩子做得对、做得好的地方,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然而,大多数父母在面对孩子那貌似不可饶恕的错误时,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任由自己的怒火去指责、打骂孩子,摧毁孩子的尊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当众被羞辱后,会选择结束生命来“反抗”的原因。
父母今天能否处理好孩子这一行为,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一位小男孩的母亲,被告知孩子偷拿了邻居的钱。得知这个消息,她并没有恼羞成恼,而是详细了解事情经过以及认真听孩子的诉说,然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可以赔你们的钱,但我相信我的孩子没有拿。
果然,第二天,邻居的钱找到了,并登门致歉。长大后的小男孩忆及此事,总是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非常感谢母亲当年站在了他这边,没有站在他的对立面去指责他。
所以,无论多么不堪,请站在孩子这边,去感受他的不堪,去维护他的尊严。因为你的面子永远没有孩子的健康成长来得重要。而且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是一种成长,当你看见孩子的处境,当你感受到孩子的难堪,那么你才能用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促使孩子把错误转化成成长的养料。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借着孩子的错误来发泄自己的愤怒。
亲子互动
“今天你去付款啊?”在小龙三岁多时,我就给他准备了纸币,让他自己去付款。
虽然他那时对纸币没有多少概念,也不知道该找多少钱,但我只是想让他明白买东西是要需要付钱的,付完钱才能拿回家。
从小给孩子树立这样的认知,孩子就不会轻易从超市拿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