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溶隙

三、溶隙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中的裂隙经水流长期溶蚀扩展而形成的空隙,称为溶隙(图2-1中h),此种地质现象称岩溶(喀斯特)。有关溶隙的形成分布规律详见第六章。

溶隙的规模十分悬殊。大的溶洞可宽达数十米,高数十乃至百余米,长达几至几十千米,而小的溶孔直径仅几毫米。

溶隙的多少以岩溶率表示。岩溶率(Kk)是溶隙的体积(Vk)与包括溶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以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即

在岩芯钻探中,可通过观察测定岩芯计算线岩溶率,方法与线裂隙率相同。

松散岩石的孔隙大小和分布都比较均匀,且连通性好,所以孔隙度可表征一定范围内孔隙的发育情况。与孔隙相比,岩石裂隙无论其宽度、长度和连通性,都因地点不同差异很大,分布不均匀。因此,裂隙率只能代表被测定范围内岩石裂隙的发育情况。溶隙不论大小和分布都很不均匀,所以岩溶率的测定方法和其意义,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赋存于不同岩石中的地下水,由于其含水介质特征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分布与运动特点。因此,按岩石的空隙类型划分为三种类型的地下水,即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这些问题将在第六章中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