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岩裂隙与成岩裂隙水

二、成岩裂隙与成岩裂隙水

成岩裂隙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冷凝、固结、脱水等作用而产生的原生裂隙,成岩裂隙的特点是受岩性控制,发育均匀,呈层状分布,多富集潜水。

成岩裂隙多见于硬脆的岩浆岩中。侵入岩裂隙多为闭合的,导水含水性弱,而喷出岩的裂隙比侵入岩的裂隙发育。在水文地质条件上最有意义的是火山熔岩的柱状节理,尤其是玄武岩的节理,这些节理一般都是向熔岩冷却表面开口,裂隙张开度大,连通性好,发育程度比较一致,具有良好的导水和含水条件。当岩层出露地表,接受降水渗入或与地表水体相通时,可形成裂隙潜水。如内蒙一带,分布有大面积的第三纪玄武岩,厚度达数十米,甚至有百余米,柱状节理发育,以其下伏的红色泥岩为隔水层,富含裂隙水。打在该层的许多大口井,井深在10m以内,出水量高达3000m3/d。当被地形切割时,呈泉群涌出,涌水量为0.5~6L/s,水质良好。

具有成岩裂隙的岩体为后期地层覆盖时,也可形成承压含水层。如云南阿直盆地二叠纪玄武岩,在向斜构造部位形成高出地面17m的裂隙承压水,其钻孔最大单位出水量达0.8L/(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