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球墨铸铁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发展迅速的铸造合金。 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球墨铸铁取代锻钢、 铸钢、 可锻铸铁和普通灰铸铁制作各种结构件、 由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并且, 至今在全世界范围里, 球墨铸铁的年产量与黑色铸造金属 (铸钢、 可锻铸铁和普通灰铸铁之和) 的年产量之比值还在继续增加。 有的工业发达国家球墨铸铁的年产量已经超过普通灰铸铁的年产量。 我国球墨铸铁的年产量也有迅速的发展, 至今, 年产量在全球占第二位。 与此相适应, 出版 “球墨铸铁” 方面的专著, 对于球墨铸铁的生产发展, 就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1950年清华大学王遵明教授在我国率先研究成功了球墨铸铁。 此后, 举办了全国球墨铸铁讲习班, 由王遵明教授主持讲授了球墨铸铁的理论与实践。 为此, 王遵明教授主编了“球墨铸铁” 教材。 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球墨铸铁的专著。 由此讲习班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后来都成为球墨铸铁的专门人才, 为我国的球墨铸铁生产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1961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前苏联瓦申柯教授著的 《镁铸铁》 中译本。 该书总结了自1947~1948年出现球墨铸铁以来在世界范围里的生产与研究概况。 1976年由河南省机械局组织了国内一些专家编写了 《稀土镁球墨铸铁生产技术及应用》 (内部发行)。 该书主要总结了国内20世纪60~70年代中期生产球墨铸铁的经验。 此书的背景是要开发和利用国内的稀土资源。 当时, 国内普遍采用冲天炉生产球墨铸铁, 造成铁液处理的温度低和原始硫分过高, 致使球墨铸铁的质量低而且不稳定。 为此, 采用较多的稀土。 该书在着重反映稀土元素在球墨铸铁生产中的有利作用方面, 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77年, 基于国际上球墨铸铁的迅速发展和国内球墨铸铁的迫切需求, 由沈阳铸造研究所、 大连工学院和上海科学技术协会合编了 《球墨铸铁》, 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除了总结国内20世纪五六十年代球墨铸铁的生产与研究成果以外, 还吸收并力求全面反映国际上有关球墨铸铁的最新技术与研究成果。 这是我国第一部由国内专家合写并正式出版发行的球墨铸铁专著。 它对我国球墨铸铁的快速发展, 使之接近国际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的作者从事铸铁的物理冶金教学与研究工作达40年, 其中, 研究工作主要内容是球墨铸铁。 积40年之经验, 作者写就了本书。 本书的特点:
一是反映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内外球墨铸铁的生产技术与研究成果;
二是反映作者本人参加的有关球墨铸铁的研究成果。
基于研究成果, 特别是在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工厂的生产实践过程中, 作者对球墨铸铁有了较全面和较深刻的认识。 为此, 本书作者将多年收集和积累的技术资料, 整理成书, 以飨读者。
作者衷心感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为出版此书所给予的鼎力支持。 曹阳编辑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使作者铭记在心。 在编写过程中。 作者参阅并引用了大量专著和相关文献, 特别是清华大学李春立教授提供了许多扫描电镜照片, 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 时间仓促, 书中难免有不当和欠妥之处, 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6年9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