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命名的原则
2025年09月19日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的原则
1941年AFS和ASTM联合委员会对片状石墨进行了分类和命名,1961年C.K.Donoho提出了对球状石墨的分类与命名,这使人们对铸铁中石墨组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有力地促进了铸铁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近几十年来,由于在铸铁中普遍应用了稀土合金,以及引入了相当数量的微量元素,使铸铁中的石墨形态更加复杂多样;由于近年来对蠕虫状石墨铸铁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观察到了片状→蠕虫状→球状的多种过渡形态石墨。这些多种多样的石墨形态仅仅根据光学显微镜下的观察而进行分类显得远远不够,即使与力学性能联系起来进行分类,也还是不够科学。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铸铁中的广泛应用,更辅之以深腐蚀、热氧腐蚀和离子轰击技术的配合便可能清晰地观察到各种形态石墨的三维立体特征及内部晶面排列位相。这就为对铸铁中石墨形态的科学分类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由于目前工厂中普遍使用的仍是光学显微镜,而且其制样方法较为简便迅速。因此,应将石墨二维形态与三维形态及其晶面排列特征进行对照。对石墨形态的命名,应以其在光学显微镜下所呈现的二维石墨质点的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以便于其名称的普及推广应用。但由于仅仅观察石墨二维形态的局限性,还必须辅以三维形态的对应观察,以使这种命名有更科学的依据。石墨形态的分类,则应由其结晶特征,即经热氧腐蚀或离子轰击后石墨晶面排列的位相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