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如果不借助铸造工作者的智慧、力量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世界就不可能有这样快的发展速度。

自从地球上的矿物被发现以来,金属铸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它使人类能制造出赖以生存的设备,使人类能为争取自立而奋斗。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是以使用金属铸造材料(铜与铁)开始的。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都先后进入过青铜器时代。早在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便掌握了炼铜技术。我国用矿石炼铜始于公元前2000年 (夏代早期)。晚商和西周是我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重达875kg的 “司母戊”大方鼎,至今仍珍藏在我国的博物馆里。铜是人类最先使用的金属。在青铜器时代,铁比铜要宝贵,这是因为当时炼铜比炼铁更容易;并且,在地球表层中往往有呈自然金属状态、“露头”形式存在的自然铜,因而容易被发现和开采。

人类最早使用的铁是陨石铁(又称自然铁,也叫陨铁)。古埃及在至今5000年以前的前王朝时期,曾用含镍7.5%[1]的陨石铁做成铁珠。陨石铁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镍,这两者的共同含量一般在98%以上,其中,含镍量w (Ni)=4%~20%,余为铁;其他杂质元素中除含钴w (Co)=0.3%~1.0%以外,磷、硫和碳含量均很低 [含磷w (P)=0.1%~0.3%,含硫w (S)=0.2%~0.6%,含碳w (C)=0.01%~0.2%]。

从美索不达米亚出土的文物证明,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就有了铁器,在公元前2000年人类就知道了铸铁技艺。古代文物表明,中国人早在2500年前,就制作了铸铁件。重达270kg的铸铁刑鼎,是公元前513年铸造成功的。春秋晚期的铸铁器出土的有江苏六合程桥楚墓的铁丸、长沙楚墓的铁锸和铁鼎等。战国初期出现了用热处理法制取韧性铸铁的工艺,战国后期出现了铁范。在中国,生产铸铁要比其他国家早许多个世纪。

铸铁在中国得到迅速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熔炼设备的改善和拥有丰富的原材料。采用风箱,取得了较大的风量;使铁矿石与木炭在高温下长时间保持接触,从而得到了适于浇注入铸型的铁液。为了增加流动性,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加入动物或人体骨骼以增磷。

多少世纪以前,我国人民就把铸铁件用于制作各种制品,如铸铁炊具、钟、农业机具和各种容器等。但是,就全世界范围来说,在工业革命以前,铸铁件的用途主要是兵器、祭器和艺术品。

由于铸铁技术长期受控于经验水平,所以它的强度一直很低。到1860年,铸铁的强度只有60~100MP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914~1918年),铸铁的抗拉强度提高到120~140MPa。后来,通过在铸铁熔化时加入废钢 (占炉料的40%~80%)和采用熔化过热的方法,使铸铁的抗拉强度达到200MPa以上,但是,当增加废钢量过大时,反而使力学性能恶化。为此,1922年美国人A.F.Meehan发明了孕育铸铁,就是采取严格控制化学成分、高温熔炼并在炉前进行孕育处理的方法,可使铸铁的抗拉强度达到300MPa。这种铸铁的特点是:基体为100%珠光体组织,对断面敏感性小并具有中等、均匀分布的(呈A型)石墨,并且共晶团数量明显增多。

孕育铸铁的出现,在铸铁冶金史上是划时代的,这是因为,在此以前人们并不知道通过孕育处理可以大幅度提高铸铁的性能;而在这以后,通过孕育处理不仅可以提高普通灰铸铁的性能,而且还出现了优质的球墨铸铁和蠕墨铸铁。孕育处理就是人为地把某种物质加入到液态金属(铁液)中,以改变其物理冶金状态,从而改善材质的性能指标,而这种改善又不能以合金化作用得到解释。虽然,A.F.Meehan当时发明的孕育铸铁(又叫作密烘铸铁——Meehanite)至今在生产中所占比重并不很多,但他采用的孕育技术、孕育剂及由此而发展的孕育概念和孕育机制,对于铸铁的发展来说,起了重要的里程碑作用,而且至今仍起着重要作用。

进入20世纪30年代,在孕育铸铁发展的基础上,附加合金元素 (镍、铬、钼、铜等)可使铸铁中的珠光体细化,从而得到索氏体、托氏体基体组织。就当时的工业技术而言,采用合金化使灰铸铁的抗拉强度可达到400MPa,已是很高的性能指标,这就是合金铸铁的应用。

灰铸铁力学性能低的重要原因是其石墨形态呈片状所致。为此,曾试图通过热处理改变石墨形态。早在1722年,法国人Rèaumur制作了白心可锻铸铁;1826年美国人Seth Boyden发明了黑心可锻铸铁,结果均使石墨变成团絮状。但是,这两种可锻铸铁都对化学成分要求严格(对碳、硅、硫、锰等均有严格要求),需要长时间的可锻化热处理,并且只限于生产薄壁的、小尺寸铸件。另外,可锻铸铁的石墨形态也不圆整,只能达到团絮状。因此,冶金学者的多年宿愿就是要能得到具有良好的强度、塑性与韧度、石墨呈球状的铸铁。

1947年和1948年,英国人和美国人相继研究并生产了球墨铸铁。它的抗拉强度达到了600MPa,还有3%的伸长率,基体组织为珠光体。1977年,出现了由贝氏体和奥氏体组成的等温淬火奥氏体球墨铸铁(又称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国际上称ADI),其抗拉强度达到了1200MPa,并有2%的伸长率。

由此可以看出,铸铁的发展是以追求高强度作为驱动力的。从1860年灰铸铁抗拉强度60~80MPa提高到1977年的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的1200MPa,由于技术的进步,铸铁的抗拉强度提高了近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