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糕的来历

油炸糕的来历

俗话说:“砍柴用刀,吃饭吃糕。”阳原一带的老百姓喜欢吃糕。这种糕是将黍子磨成面,和水,蒸成糕吃,俗称“黍子糕”或“毛糕”。后来,人们把黍子去皮后的黄米磨面做成糕吃,又叫“黄糕”或“面性糕”。把蒸好的黄糕再包上糖、豆馅或菜馅,放入油锅里稍炸,称为“油炸糕”。这种糕,喻意“步步登高”,是阳原一带节日庆典、待客宴宾的必备主食。说起油炸糕,还有一段故事呢。

相传,五代后汉时,后汉高祖刘知远因家贫外出投军,妻子李三娘在娘家没明没夜地汲水、磨面,受尽折磨。生下儿子后托人送交刘知远抚养。三娘每日以泪洗面,盼望父子归来。十余年后,咬脐将军战余射猎,追踪白兔而得见母亲。母子团聚,欣喜万分。三娘便制作“油炸糕”款待儿子,随后一起荣登朝堂。后来,人们把三娘汲水使用的井砌成狮嘴喷泉和琉璃八角井,以怀念含辛茹苦的三娘。元、明时期盛兴的《磨坊相会》《窦公送子》《打猎回书》《白兔记》等戏剧都演绎着这一民间传说。明朝宣化府巡抚李养冲《过八角琉璃井》诗和清朝宣化知府林盛《八角井》诗也都记述了这件事。如今,历经几千年的狮嘴喷泉与琉璃八角井潺潺流水依然日夜不停地流淌着。而老百姓吃油炸糕的习俗在马坊川也一代一代相传不息,人人渴望着生活美满幸福。

img

阳原油炸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