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道观——玉皇阁

著名道观——玉皇阁

坐落在东城北街北中部,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玉皇阁高大庄严,雄伟壮观,工艺奇巧,技术高妙,是阳原境内所少有,也是现在阳原境内唯一仅存的古代建筑

东城玉皇阁的整个建筑,包括基台和殿阁两部分,高达20米,体积约1600立方米。

基台部分,长17米,宽14米,高7米,底层用石条砌基,清水砖包到顶,形似一道北城墙,配有砖旋的一孔拱形门洞。门洞高4.5米,宽3.5米,长14米。门洞顶端,有一石刻横匾,镌“永安”二字,配成一座假四门、真三门的城坊。

殿阁部分在基台上,筑有三层殿阁,高约13米之多。殿阁四周,都留有阳台,前边筑有1.3米高的女儿墙。正面的当中,留有一门,书曰“南天门”。

殿阁的第一层为三官大殿,中层为西天王母大殿,第三层为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大殿。三层大殿的神位,都是塑像。大殿前边,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在钟楼西边,竖有一根旗杆。杆高三分之二处,加有一个铁斗子。

殿阁三层建筑,上大下小,技艺高超,妙在滴水一檐齐,瓦沟流水,一线而下,既不用砖砌墙,也避免雨水上下承接,四周均为木质结构。

img

玉皇阁

可惜,在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十五,因道士烧香敬纸不慎,引起火灾,烧毁了三层殿阁,并将玉皇大帝铜像的一条腿,也给熔化,后用泥浆补上。

现在看到的东城玉皇阁,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当时住持道人张元喜四处化缘,远近集资修复的。虽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式,但工艺上远不及以前的造型。

玉皇阁修复后,殿前立有高1.5米的一幢石碑,碑头石雕二龙戏珠,中间镌刻有南极仙翁,两边镌有八洞神仙,碑文开头刻“重修玉皇阁碑记”。正文是“盖闻上古之世,尤旧者易,创新者难。创新而舍旧以图新尚易,尤旧而鼎新以任旧则尤难,此故理之常也。”后边标明时间为“大清咸丰岁次庚申年孟冬月谷旦”。从碑记来看,他的意思是照原样修复,是不容易的。故仿效旧样,有所改动。

img

玉皇阁

重新修复的玉皇阁,为明三暗二层。外观仍为三层殿阁,实为两层。只将原来的西天王母殿省去。玉皇阁楼台下边的东侧,有小院一所,正屋3间,是住持的禅房和餐房。就此院的西南角,筑有每级高28厘米的二十五级台阶,可以登上楼台。

玉皇阁的第一层,是三官大殿。塑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大圣像。传说是上古帝王尧舜禹。禹王为水官,北方壬癸水,黑色,故黑袍黑脸,两边是四位站殿的塑像,东边为吕岳瘟神,绿袍绿脸,手握短柄儿狼牙棒,下首是太师温仲普化天尊,黄袍黄脸,手拿倚天宝剑。西边站殿为赵公明黑虎灵官,褐袍褐脸,手持七节钢鞭,下首为姜尚的高徒武吉将军,白袍白脸,手使雪白银枪。殿宇高大宽敞,神像相貌狰狞,令人生畏,肃然起敬。

出三官殿,东走廊的阳台上,筑有每级高30厘米的十二级木制楼梯。登楼梯上第二层大殿,门首横匾书“昊天金阙”四字。大殿正中供奉的是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的铜像。东西两边四位站殿的塑像,东为方弼和托塔李天王,西为方相和太白李金星。大殿庄严雅静,香烟缭绕,身临此地,如入仙境。

第三层大殿檐下,南东西三面,均有牌匾一块。南面书的是“得一以清”,东面是“紫气东来”,西面是“天开文运”。北面虽无牌匾,但四根柁头有“灵霄宝殿”四个大字。站在大殿上,飘飘然有出世之姿。向南俯视,全城繁华的闹市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大殿的阁顶,采用古代传统建筑艺术,为五脊宝顶。正中脊瓴的当中安有琉璃麒麟驮宝,上插2米高的三股叉,东西两边配有1米多高的蹲狮兽,脊瓴的两头镶有琉璃蟠龙兽。走向四角的脊瓴,均嵌有各种琉璃张嘴兽。三层阁顶都扣有红黄蓝绿各种颜色的琉璃瓦。

img

玉皇阁

三层殿阁的四角,都是木质飞檐插角。前后左右四面檩替均用斗拱托起,层层叠叠,造型分外美观。左右均为砖砌升起墙壁,既使建筑物坚固耐久,又显示了它的雄姿。

三层殿阁和钟鼓楼的四角,悬挂着大小不同的20多个风铃,微风中叮叮当当的声音,清脆悦耳,令人心旷神怡。

修复的殿阁前面,仍然配有东边钟楼,西边鼓楼,都是伞形四脊顶,中脊是一个圆形的兽头,上盖各种颜色的琉璃瓦。

站在玉皇阁的下面,向北仰望,综览全部名胜,楼台巍峨,殿阁高大,庄严肃穆,气势磅礴,建筑美观,造型大方,兽头多姿,脊瓴雄壮。琉璃彩瓦,金碧辉煌,朝阳照映,霞彩夺目,身临其境,神志迷惘,实在令人目不暇接,产生消忧忘返之感。

玉皇阁的楼台下边,左右还配有高达3米的石狮子一对,栩栩如生,更给整个楼台殿阁的壮观,点缀了庄严的雄姿。

东城玉皇阁,河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拨巨款进行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