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普惠——大觉寺
大觉寺俗称西大寺,位于阳原县旧城西北隅,建于元泰定七年(1330年),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增建藏经楼,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占地3600平方米,是阳原境内著名寺庙之一。1946~1948年间,大觉寺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
2008年,应广大善男信女愿望要求,在县委统战部门及民宗部门的积极争取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五台山碧山寺方丈妙江大和尚,发愿重建大觉寺。
2009年5月8日,张家口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复同意恢复重建大觉寺。同时,县政府成立恢复重建大觉寺领导小组。因多种原因在原址上不能重建,经多方考察论证,决定移址县城西北部2000米处重建,预计总投资1.5亿元。
2010年4月29日,大觉寺移址重建举行奠基仪式。寺院内实际占地100亩,中轴线拟建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方丈楼、钟楼、鼓楼、牌楼、伽蓝殿、祖师殿、五观堂、客堂、念佛堂等,其他附属建筑有僧寮、舍利塔、沙弥院、塔林、慈善院、生态园、书画展室和五台山古木加工基地等。寺前设计人工湖、假山、喷泉,寺后设计环形人工湖、凉亭,寺外西南处设计大戏台。

大觉寺重建效果图

大觉寺移址重建奠基仪式

大觉寺移址重建奠基仪式
2013年8月底,大觉寺中轴线主体工程全部完工,进入精装修阶段。
整个寺院建设从设计、施工都聘用了国内著名设计院和著名古建工程公司,建筑仿古,艺术精湛。已建成天王殿3间、大雄宝殿5间、藏经楼14间。配有东、西山门各3间,钟鼓楼,伽蓝殿3间,祖师殿3间,客堂5间,五观堂9间,念佛堂9间,方丈楼二层共20间,书画展室5间,五台山古木加工基地10间。
钟鼓楼为十字顶两层廊式结构,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楼为五彩斗拱歇山顶式仿明清建筑风格。所有建筑大架为全木结构,其关键部位木料都是从非洲原始森林运来的坚硬耐腐蚀的山樟、柚木等优质木材。各殿用的砖雕、石雕、木雕都用国内传统祖传老艺人施工。砖雕用料为山西河津蓝砖,由山西名匠负责雕刻。石雕为福建泉州、河北曲阳两家石雕艺人制作。木雕由山西省繁峙县、代县名匠制作。
天王殿是仿古全木结构,五彩斗拱歇山顶,上配五脊六兽铜板瓦,殿内塑四大天王高3.5米、弥勒佛、韦陀菩萨高2米。泥塑采用传统工艺,中间用松木椽制成大架,再用桑干河畔西福地村的红胶泥土加麦秆泥和白麻绳绕形成雏形,外用棉花沙土细泥雕塑而成。这种工艺做成的佛像可经千年不毁。地面用50×50×8厘米“金砖”铺成。
回廊重檐十字顶钟鼓楼,二层设有蓝砖看墙,2.2吨大钟和直径1.8米的大鼓安装完毕。
面阔5间、进深3间的五彩斗拱庑殿顶大雄宝殿,正面释迦牟尼佛坐像高6米,两侧分别是弟子阿难、迦叶;背面西方三圣铜像高4米,两侧十八罗汉塑像高3米。
大雄宝殿后的第三层建筑是藏经楼、方丈楼;东西配殿共54间,分别为念佛堂、五观堂、客堂、伽蓝堂、祖师殿等;西院建居士四合院32间,石雕佛塔高12米,重约50吨。

大觉寺

大觉寺天王殿
天王殿前的一对大石狮高3.5米,宽1.8米,每个重10多吨,为曲阳名匠制作。鼓楼大鼓直径为1.8米,由山西省太原传统工艺匠人制作。钟楼悬挂的铸铁大钟高1.9米,重2.2吨,大殿前圆锥形铸铜宝顶下底直径2.1米,高5.8米,重1.8吨,铸铁镀铜大香炉长3米,宽1米,高1.5米,重2.8吨,都是与五台山大圣竹林寺同类同炉铸造的。
以大觉寺为中心依托,打造集生态观光、度假休闲、农家居游、山野养生为一体的八龙山万亩生态文化休闲园。聘请省市专家编制完成了《八龙山生态文化园区规划》。规划占地1万亩,种植各类生态树木50万株。园区规划筹资7500万元,建设三大板块,即大觉寺周围景观龙亭、观光、体验农游区,桥梁水村游泳、垂钓、休闲娱乐区,朱家庄村绿色水果品赏采摘区。筹资3000万元建设与之配套的设施工程,重点实施开通道路和路旁绿化(道路全长1500米,路面宽12米,占地54亩,道路两侧绿化带各6米)、停车场(占地44.3亩)、服务区(占地44.3亩)及景观牌楼等建设项目。
大觉寺的建成开放,已成为阳原县促进社会和谐的基地,弘扬佛学文化的场所,延伸泥河湾旅游产业的链条。

大觉寺大雄宝殿

释迦牟尼佛像

大觉寺壁画

大觉寺 三圣殿金身佛 菩萨 赵文忠 摄

大觉寺钟鼓楼

大觉寺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