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俗
衣饰 旧时人们衣着普遍粗劣。贫苦百姓的袄、裤、鞋、袜,多用土布制作。民国时期,老年男人和妇女穿戴大襟袄,青年男子穿对门袄。袄扣子用布缝成桃疙瘩,绾在套儿里。裤腰半尺宽,布带系;冬天,裤下口亦用带系,俗称大裆裤,男女老少皆同。布色,夏装多白、蓝,冬装多灰、黑。不少人家,无所谓夏冬装,将白衣染成它色,絮点棉花,即为冬装;将棉袄裤的棉花一掏,拆拆洗洗,即为夏装,俗称老虎下山一张皮。富户人家则例外,冬有冬衣,夏有夏服,春有春着,秋有秋束,长袍、马褂、裙子、大髦,因时制宜,且多用绸缎或洋布制作。无论男女,无论贫富,县人喜穿腰子,春穿夹腰子,冬穿棉腰子。腰子布料多红色,迷信说法:红色可避邪。男人穿鞋以实纳帮鞋为主,双线纳帮,麻绳缀底,前后包皮,底下钉钉,特坚固。鞋底平直,左右可换穿。女人多穿软帮鞋,青年女子还要在鞋上绣花。袜子多用白布做,春秋季穿夹袜,冬季穿棉袜,夏季一般不穿。冬季戴毡帽,用牛毛或羊毛擀制,里外两层,里层剪一缝,放下来即耳苫子。

民国士人服饰
20世纪50~60年代,流行制服服装。70年代盛行灰色中山装、黄军装。80年代,一改黑蓝灰白为色彩缤纷,衣服款式亦新颖、美观、大方,不拘一格,布料多为花达呢、的确良、涤卡、涤纶、呢子等。家做实纳帮鞋、白布袜,已为布鞋、胶鞋、皮鞋、线袜、尼龙袜所取代。90年代以后以化纤、毛料、混纺的西服、休闲服为主,就是农村的年轻人也全是西服或夹克,只是面料有所区别。进入21世纪,皮衣、毛料服装进入普通工薪阶层居民的家庭,冬天基本都是羽绒服装,只是质量、款式、颜色有所区别,最冷时候由穿厚毛裤改穿腈纶棉裤、保暖裤。

模特展示裘皮衣
阳原妇女一向爱打扮,喜修饰,甚至不求吃喝好,也要妆饰美。随着时尚和季节改变面料、颜色和款式。特别是年轻女性夏天的短裤、超短裤,露背、露胸、露脐服饰亦为流行。冬天以羽绒服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穿貂皮大衣、围狐狸围巾的,由于气候变暖,穿貂皮大衣的越来越少,呢子大衣除农村妇女还有穿的外,在城镇早已退出服饰舞台。中老年妇女流行偏红色、带花、刺绣服饰。裙子不再是城里青年女性的专利,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流行于中老年妇女和农村妇女,城里年轻女性冬天流行穿毛裙。人家富裕的穿裘皮衣。
儿童服装品种花色更为齐全新颖,县城有专门的儿童服装店,价格比成年人的还要贵,但由于孩子少,家长为孩子买衣服也舍得花钱。
饮食 阳原由于海拔高,气候冷,无霜期短,故农作物每年仅收获一次,且粗粮较多,主要以玉米、谷子、黍子、马铃薯、高粱等为主。旧时,富者饮食多样,主食多以小米饭、大米饭、馒头、花卷、包子、烙饼、糕等为主,佐以各色咸菜。举办家常便宴,主食比平常花样多些,有副食,有酒肉。贫者一日三餐,早晚稀、中午干。阳原旧称“糊糊川”,主食皆劣,吃糕、喝糊糊、焖山药为家常便饭。农忙时一日三餐,农闲时两餐,即“早晨烫嘴(喝糊糊),中午难拿(搅拿糕),晚上歇牙(不吃饭)”。
改革开放以后,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白面、大米进入寻常百姓家。
主食:城镇早饭在家以牛奶、点心为主,到饭馆则吃包子、油饼、小米饭、小米稀粥、刀削面、老豆腐、豆浆之类。午饭、晚饭,十几岁以下小孩主要以面食和米饭为主;成年人则以馒头、花卷、米饭、黄糕等搭配食用。农村早饭,以小米粥、米饭、馒头为主;午饭以黄糕为主,辅之馒头、米饭;晚饭为馒头、米饭、小米稀粥、焖土豆、糊糊或糊糊煮土豆等。
副食:农家过去以土豆为主,以素菜为主;待客甚殷,或买块豆腐,或以鸡蛋下菜。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猪肉、鸡蛋、牛奶、豆腐、土豆是必备副食,菜店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供应。夏秋季节,蔬菜以地产菜为主。冬春季节,除大棚生产的蔬菜以外,其他蔬菜主要从外地运进。农村冬季,与过去一样,主要吃自家腌渍的咸菜或干菜。只是家里有客人,才到集市上买些新鲜蔬菜。肉食以猪肉为主,辅之以羊肉、鸡肉、牛肉、驴肉和鱼等。且流行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粗纤维的摄入。三年困难时期为了生存吃的苦菜、杨树叶、柳树叶、榆树叶、苜蓿,进入21世纪后受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影响,这些冷落多年的野菜又重新摆到家庭、饭店的餐桌上,成为调剂口味的佳肴。
饮酒:阳原人喜欢喝白酒。过去喝酒被认为是奢侈的事。改革开放以后,喝酒已经是很平常的事,只是根据家庭条件,选择的白酒档次不同。同时,也饮啤酒。生活条件好的还喝高档白酒或干红、干白葡萄酒。妇女儿童以饮料为主。家里有客人,酒是必备的。
宴请:过去婚丧事视家境贫富,场面也随之大小不一。改革开放以后,城镇都在饭店宴请,农村除少数在饭店宴请外,一般都在家里操办,有专门做饭菜的一条龙服务。婚宴一般都比较讲究。新媳妇第一次进婆家,一般要吃32个碟子的干果食物,更讲究的要吃64个碟。请来的宾客宴席一般是8个凉菜,8个热菜,8个碗菜(称八大碗),其中必有整的鱼、鸡、猪肘子,所谓的“三大件”,而且主要以肉菜为主。饭以油炸糕为主,辅之花卷、米饭。酒水有白酒、啤酒、大罐饮料。丧宴除条件好的安排在中、低档饭店举办外,其他都在家里操办,雇专门厨师自带炉灶、厨具做饭,除祭奠和出殡后的中午讲究外,其余都是流水宴,凉菜、热菜都有,但以大锅菜为主,没有固定的开饭时间,随到随吃,祭奠和出殡那两天中午是正席,一般是17个菜或15个菜,丧宴菜讲究单数。酒水则以白酒为主。其他宴请有小孩过满月、百岁儿、生日、升学、参军、盖房上梁、乔迁新居等。这些宴请赴宴者要随喜钱。青年人结婚典礼前,亲近的长辈要请吃“梳头饭”。另有成年人晋级、提拔、乔迁、朋友聚会、同学聚会、战友聚会、业务往来等宴请,这些宴请一般在饭店举行。

农家做油炸糕
住所 “没有三间窝,甭想讨老婆;宁可砸锅卖铁,绝不卖掉破窝。”从民间广为流传的这句俗语中,可以看出,阳原人对居住是十分重视的。然而,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居住环境的不同,其住房结构、式样、用料以及室内陈设绝对大不一样。过去,城内有楼房,但大多数为坐北朝南的平房。有钱大户多建四合院和多套院,青砖青瓦、四梁八柱、高门楼、照壁等无一欠缺。一般人家多住土坯房。更贫者用木棍、席片、柴草搭窝棚居住。山区还有依土山坡而建的窑洞,俗称“窑房”。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居民建房大多数是3间正房,格局为一堂两屋。结构先是“四角硬”(四角垒砖垛,其他垒土坯),后来改为“里软外硬”(外面包砖里面土坯),木料以当地产的杨木为椽檩,院墙为夯土,90年代后期改为砖墙,椽檩改为松木,其样式和城镇基本相同。南房或西房建煤房、牲畜圈、库房,东南开“巽”字街门,西南建厕所。院子比较大,打有小土井,安装电水泵,可种植水果、蔬菜。部分老年人还有住土坯房或土窑洞的。极少数富裕起来的个体户,建有豪华别墅。

清末民初贫(下)富(上)人住房之不同
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自家建平房、盖楼房的以外,大部分是贷款购买楼房住。

东城村居民区

县城居民小区—丽景生活城

揣骨疃村新民居

揣骨疃村新民居
行路 旧时,人们出门走亲访友、外出谋生,多为步行;行商运货则肩挑畜驮,行远路时以驴代步。在桑干河畔,由于夏秋河水暴涨,人们涉水危险极大,还有部分人做“背河”营生,专门背人过河。久而久之,这些人就形成了弯腰驼背抬高脚走路的姿势,患血管痉挛、老寒腿、罗圈腿病的人不少。

旧时出行

张石高速公路桑干河大桥
20世纪60~90年代,居民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只有出远门,才乘坐公共汽车。90年代中期,摩托车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条件好的家庭,家里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摩托车。21世纪初,由于汽油涨价,电动车又成为一个新的热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产汽车大幅降价,从2003年起,家庭轿车越来越多,成为阳原县城的一道风景线。每逢节假日,自驾外出旅游的家庭越来越多。
在县城出行,除了自己驾车外,还可乘坐公交车或出租车。农村人出门除乘公共汽车外,有的自驾摩托车、农用三轮车。乡镇所在地或较大的村庄都有出租面包车供居民出行。

宣大高速公路阳原收费站

县城光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