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贡圪渣饼的来历

御贡圪渣饼的来历

阳原的圪渣饼,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特色食品。来泥河湾旅游的人,不尝尝酥脆香甜的圪渣饼,可是最大的遗憾。

传说圪渣饼早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时就有了。明永乐年间,揣骨疃村一位糕点师傅在制作点心时,剩下一小块面团,顺手就捏成一薄片,经烘烤,烤出了金黄色的薄如纸的点心,吃起来香脆可口。后来,经过反复试验,就制作成功了这种食品。因为这种面饼色泽金黄,又薄又脆,犹如锅巴,乡人又称“锅巴”为“圪渣”,所以取名叫“圪渣饼”。

清朝咸丰年间,此饼已经闻名遐迩。清光绪三年(1877年),县人李增光任光绪帝侍讲,把家乡人制作的圪渣饼呈献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品尝,帝、后食后龙颜大悦。从此,圪渣饼就成为清廷御膳贡品。

制作圪渣饼,选料精良,工艺考究,火候适中。成饼10厘米大小,2毫米薄厚,每斤25张,每张25层,呈半透明圆形状,有油脂性光泽,色泽金黄,吃起来酥、脆、香、甜,色味俱全,十分可口。如今,阳原圪渣饼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已成为招待宾客、看望亲友的必备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