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石的开发历史
阳原美玉石质地细腻,品质优良。早在200万年前,泥河湾人就开始使用石头打制各种石器。元代,朝廷在弘州设玛瑙局和加工作坊;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县城设有专业火石作坊。千百年来,美玉石雕生产就地取材,依材施艺,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以创意设计引领美玉石雕制作成为提升和推动阳原玉石品牌产业发展的潮流,为阳原八位一体旅游增添了新的内涵。
阳原人用石、雕石,追溯历史,可谓古远。阳原位于冀西北,西与山西大同接壤,是太行山余脉与燕山余脉接触区,中新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在这里形成西达大同西界,东达阳原县东界狭长的大型山间构造断陷盆地——泥河湾盆地,百万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考古发掘的大量石器,其中有不少燧石,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学会打磨石头用作生产工具。1995年,姜家梁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精美玉器与石器,其中出土一件玉猪龙,制作精美,形象美观;一件石环,很像一个手镯雏形,距今7000多年前,阳原人就会雕玉,并用玉石来做装饰品及礼器了。
据《阳原县志》记载,境内石宝山至盘山的燧石和玉石,明代即已开发和利用,到了清代与民国期间,当地农民开采较普遍,王家窑、红寺、桥梁水、灰泉子等村,农闲开采,出卖粗坯,是一大副业收入。县城设有火石作坊,制造出环佩、扇坠、图章、烟嘴、鼻烟壶、文玩等物,不仅销于京津等地,甚至远销到法国巴黎。20世纪30年代,灰泉子村民冬闲季节,几乎都在从事火石开采。村民李直、杨文成、贺春里就在这儿开过火石铺。他们根据火石形状大小和质地花纹加工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除在当地换取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外,大部分销往外地,最好的鼻烟壶销往乌兰巴托能卖到30多块银圆。
20世纪50年代,县供销联合社利用石料和手工艺人的优势,曾设置手工雕作场。当时制作首饰、烟嘴等产品,销往各地。后因“大跃进”以粮为纲的冲击,停产关闭。
1971年夏季,阳原县工业局从各工厂、单位抽调了30多名干部职工,由祁杰带队,到灰泉子山上开采火石。用了40多天的时间,开采出火石2000多公斤,每块均在500克左右,最大的1.5公斤多。
1984年,阳原县石料雕刻厂在原工艺美术厂基础上成立。1985年4月,开发大理石雕刻。1995年,改建阳原县弘州雕刻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始,雕刻产品由汉白玉一枝独秀,向多花色多品种转移,开发汉白玉、墨玉、青铜玉为主,分古今人物、动物、仿古平素、实用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五大类1000多个品种,产品经河北工艺进出口公司、中华河北进出口公司、天津建筑材料进出口公司销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1999年2月,弘州雕刻有限责任公司与香港辽海国际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张家口辽原雕刻有限公司,拥有自营出口权,产品达2万多件,产值160万元。李葆林在县雕刻工艺总厂工作12年,他创作的《千手观音》《八仙》《天女散花》《金陵十二钗》,深受客户喜爱。
2002年5月以来,石雕艺人韩福祥创办河北艺美石雕有限公司阳原分公司(现为张家口泥河湾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出石雕抽象、半抽象、具象三大系列五大类600多个品种,出口美国、日本、印度、荷兰及东南亚20个国家和地区。
石雕技艺精湛的还有张祥、王力、郭志峰等。2005~2013年,全县石雕艺人不下三四百人,玉石加工和销售门店达百十多家,形成采石、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年经济效益达5000多万元。他们分布在县内外各地,有的自己办厂,有的对外加工,凭石雕技艺闯天下,推进了阳原石雕艺术的对外交流和发展。2013年10月,县人周润生等投资5200万元,建起泥河石文化城,营业面积3000多平方米,入驻商户68家,主营地方特色羊肝石、玛瑙石等原石及挂坠、饰品、工艺品几十个加工品种。同时,民间观赏、收藏泥河石的人也越来越多。

艺美公司部分石雕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