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5 “穿衣”过程中营养素的变化与保护

项目5 “穿衣”过程中营养素的变化与保护

[学习导读]

上浆、挂糊、勾芡是中式烹调技艺中常见的烹调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或起保持原料的水分、鲜度的作用,或能改善原料的质感,或可改变菜肴的色泽,或会突出菜肴的风格。但是你知道吗,它们对营养素的影响也非常大,具体有哪些影响呢?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就会告诉你答案。

[项目要求]

“穿衣”的食物

1.了解“穿衣”的含义。

2.理解“穿衣”过程中营养素的变化。

3.在实际运用中能采取正确方法保护营养素。

炸鸡腿

知识介绍

所谓“穿衣”,统指上浆、挂糊、勾芡。通过穿衣,可保护营养,同时增加营养。因为穿衣所需原料一般包含鸡蛋、淀粉等,这类原料营养丰富,可以改善菜肴的营养组成,进而增加菜肴的营养价值。

3.5.1 上浆、挂糊过程中营养素的变化与保护

通过上浆、挂糊,使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表面裹上一层黏性的糨糊(蛋清、全蛋、淀粉等),经过加热,淀粉膨胀糊化,蛋清中的蛋白质变性凝固,蛋清与淀粉黏合在一起形成薄壳包,形成一层有一定强度的“保护膜”裹住食品。这层“保护膜”可以保护原料中的水分、风味物质和营养素不外溢。同时,油也不易浸入原料内部,避免原料直接和高温油接触,蛋白质不会因高温而变性,脂肪也不会因高温分解失去营养功能,维生素又可少受高温分解破坏,矿物质和风味物质不易流失。同时,还可减少营养素与空气接触而被氧化,原料本身也不易因断裂、卷缩、干瘪而变形。这样烹制出来的菜肴不仅色泽好,味道鲜嫩,营养素保存得多,而且易被消化吸收。蛋白质在受热时,有一部分发生分解变化,产生香味,淀粉在受热时也发生变化。其中一部分半焦化,出现黄色,所以经过挂糊上浆的食品,就会颜色悦目,外皮脆香,内里嫩美多汁。如制作炒肝尖,当肝尖直接下锅烹调后,维生素A保存率不到50%;若在下锅烹调前,用淀粉或蛋清上浆,则维生素A保存率可达到59%以上。

炸食物

学生活动

谈一谈:烹调中糊的种类有哪些?如何选用适合的糊进行营养保护?

3.5.2 勾芡过程中营养素的变化与保护

勾芡就是在菜肴即将出锅时,将已经提前调好的水淀粉淋入锅中,使菜肴中的汤汁达到一定的稠度,增加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在烹调过程中,菜肴部分营养物质受热分解,由大分子物质变为小分子物质,更容易分散到汤汁中。同时,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也从原料中析出,分散到汤汁中。通过勾芡可使汤汁变稠并包裹在菜肴原料的表面,使分散到汤中的营养素与菜肴融合,避免因“吃菜不喝汤”造成的营养素流失,既保护了营养又使菜肴美味可口。

“穿衣”过程中淀粉的作用很大,淀粉加热逐渐膨胀,黏度也逐渐增大,到了糊化时淀粉的黏度最大,这时在淀粉中加水,黏度下降。如:在浓稠的稀饭中添水,就会破坏淀粉糊中的凝胶使黏性下降,甚至出现分层。用马铃薯粉勾芡的菜肴,进餐剩余后再存放就会发现芡变稀而出水,这是因为筷子夹菜时的搅拌作用,破坏了淀粉糊——芡的结构,黏度下降。淀粉中含脂类多的易糊化,糊化后黏性增大且稳定性较好,当淀粉糊化达到最高黏度时,继续加热则黏度下降,冷却后发生凝固,烹饪中挂糊、上浆、勾芡等都与淀粉糊化有关。直链淀粉含量高的淀粉糊黏性小,糊化后体积增大较多;含支链淀粉高的淀粉糊黏性大,糊化时体积增大比较少,这就是糯米粉制品黏性大、出品率低,冷却后仍较软、糯的原因。地下块茎淀粉比谷类淀粉易糊化,糊化温度也低,如大米淀粉在68~78 ℃时糊化,而马铃薯淀粉在58~60 ℃就可以糊化。

需要勾芡的食品

讨论探究

1.怎样理解“穿衣”能增加菜肴营养?

2.结合中式烹调工艺相关内容,谈谈不同糊类所增加的营养。

调查分析

当地常用淀粉种类及其在烹调中的应用。

知识链接

保钙的菜肴搭配技巧

烹调方法中,“保钙”的菜肴搭配技巧是荤素混食、豆谷混食。在烹饪时,要尽量去除影响钙吸收利用的因素,以保存更多的钙。

1.烹调荤菜时常用醋。糖醋鱼、糖醋排骨等是最有利于钙吸收的菜肴。醋是酸味食品,不仅可以去除异味,还能使鱼骨、排骨中的钙溶出。鱼、排骨中的蛋白质和钙的含量较高,在酸性环境中,钙与蛋白质在一起,最容易被吸收。烹饪时,可用小火长时间焐焖,使鱼、排骨中钙的溶出较完全。

2.把豆腐和鱼一起烹饪。鱼肉中含有维生素D,可促进豆腐中钙的吸收,使钙的生物利用率大大提高。

3.西红柿炒鸡蛋、雪里蕻炒黄豆等“补钙”作用也不错。维生素C能促进钙的吸收,而西红柿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与鸡蛋同炒,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可促进钙的吸收。使钙的吸收率提高。雪里蕻也富含维生素C,与黄豆同食同样可以使钙的吸收、利用大大提高。

4.菠菜、苋菜等绿色蔬菜先焯水。草酸、植酸等容易与钙结合成一种不溶性的化合物,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当食物中的草酸、植酸等过高时,不仅影响本身钙的吸收,还影响其他食物中钙的吸收。烹调前通过焯水的方法去除草酸。

5.先将把大米在温水中浸泡一下,或多做发酵的面食。因为大米和白面中含有很多植酸,可以与钙形成不溶性的植酸钙,影响钙的吸收。为此,可将面粉发酵,或把大米先在温水中浸泡一下,可以去除部分植酸。

6.黄豆发芽后食用。黄豆(大豆)中植酸含量很高,可采用发芽的办法,去掉黄豆中的植酸。同时,黄豆中本不含有的还原性维生素C含量大大增加,可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