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6 正式烹调过程中营养素的变化与保护
[学习导读]
一位营养师在演讲时提出土豆的维生素C含量高于苹果,一名听众对此提出异议:我不认同你这种说法,这样比较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因为你提出的维生素C含量是生土豆的,而土豆不适合生食,土豆在熟制过程中会损失部分营养素,如维生素C大约占生土豆的20%,如此一来,熟土豆中的维生素C并不比鲜苹果高。你认同谁的说法?

薯条

苹果
[项目要求]
1.了解常用烹调方法的种类。
2.理解常用烹调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
3.能正确选用烹调方法,加强对营养素的保护。
4.在实际应用中,能较好地运用旺火急炒。
5.理解酸、碱条件对营养素的影响。
6.掌握加醋忌碱的方法以保护营养素。
7.掌握烹调中加盐的时机以保护营养素。
知识介绍
食物原料中的营养素在不同烹饪工艺中的损失情况是不同的,现就不同的烹调方法进行比较和讨论。
3.6.1 煮与烧对营养素的影响与保护

红烧肉
煮与烧都是采用较多的汤汁作为传热介质,原料一般都要经过初步熟处理,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维持,使之成熟。蔬菜、肉类等食物在煮与烧的过程中,汤液中会溶解相当多的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在煮之前蔬菜切制过细,使其表面积增大,维生素的损失也越大。煮与烧基本不会造成三大产能营养素和矿物质的破坏。煮沸时间过长,会造成对热敏感的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的破坏。生大豆含有抑制人体小肠内胰蛋白酶活性的物质,会妨碍对大豆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彻底加热熟透后,这种物质可被破坏。浸泡、磨碎、熟制可破坏大豆的细胞组织结构,提高消化率。在面条的煮制过程中,30%~40%的维生素B1及烟酸溶于汤中。蔬菜水煮20 min后维生素C损失30%。
在烹调中,通过炒制糖色来增加菜肴的色泽,这种方法在烧菜中尤为常见。蔗糖在160 ℃时熔化,转化速度加快,生成的转化糖在高温下迅速发生焦糖化反应而使其变色。在150~220 ℃高温下,发生降解,经过聚合、缩水变成含黑褐色色素的物质,这就是焦糖化反应。焦糖色素是我国传统使用的天然色素之一,它无毒性。但近年发现加铵盐制成的焦糖含4 -甲基咪唑,它对人体有害,所以食品卫生法规定其添加量≤200 mg/kg。美国消费者权益组织“公共利益科学中心”发表声明说,其实验室检测显示,每听(约340 g)可乐含有145~153 μg 4 -甲基咪唑。

清蒸鱼
3.6.2 蒸对营养素的影响与保护
蒸制是以水蒸气为传热介质的,由于原料与水蒸气基本上处于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原料是在饱和热蒸气下成熟的,但由于需要较长的烹饪时间,因此因加热而引起维生素C分解的量增加了,蒸不存在汁液的大量流失,故比煮会保留更多的水溶性维生素,对营养成分的影响比煮要好一些,矿物质不会因蒸而受影响。
粮食类原料在蒸煮时,因烹饪方法不同,营养素损失多少不一,下表是土豆条在蒸和煮过程中维生素保留率的比较。
土豆条在蒸和煮过程中维生素保留率的比较 单位:%

续表

3.6.3 炸对营养素的影响与保护
炸是旺火加热,以大量食油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炸制的温度比较高,若原料不经过挂糊处理,原料中对热敏感的维生素损失严重,若原料经挂糊后炸,原料中维生素损失将减少。
炸制工艺除了导致维生素的损失外,最重要的是蛋白质和脂肪经高温处理后发生的化学变化,诸如脂肪的热氧化、热聚合、热分解,加热过度蛋白质分解产生有害物质,甚至产生致癌物质,如煎炸鱼的营养不及清蒸鱼。
在炸的过程中,原料中的水分受热蒸发,部分营养素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较大,食物的鲜味也受到一定影响,如“清炸鸡块”等。油炸用油不宜反复使用。烹饪中尽量减少油脂与空气接触面积。
炸制食物时,油温控制在油脂的发烟点以下,就可减轻油脂的热分解,降低油脂的消耗,以保证产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质量。
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分解产物继续发生氧化聚合,并产生聚合物,使油脂增稠、起泡、并附着在煎炸食物的表面,这都是油脂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的结果。油脂加热至200~230 ℃时能引起热氧化聚合,所以油炸食品所用的油会逐渐变稠。亚麻油最易聚合,大豆油和芝麻油次之,橄榄油和花生油不易聚合。烹饪中火力越大,时间越长,热氧化聚合反应就越激烈。这个过程中产生甘油酯二聚物,被吸收后与酶结合,使酶失去活性引起生理异常,对人体健康有害。

炸汤圆

炸的过程
学生活动
谈一谈:油炸的种类有哪些?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防止油炸中有害物质的产生?
3.6.4 炖、焖、煨、煲对营养素的影响与保护

汤
炖、焖、煨、煲均以水为传热介质,原料体积均较大。为了调味料能更好地进入原料内部,汤与菜的比例应小于涮或汆,采用的火力一般为小火或微火,加热所需的时间比较长,会导致可溶性营养素流失于汤中。如果把炖、焖、煨熟后的汤汁用来做调味剂或汤,那么就避免了分散到汤中的营养素的损失,而且这种汤汁保留了原有的风味。对热敏感的维生素的损失视加热时间的长短而异。
应提倡焖或煮的方法做米饭,捞饭营养明显不及焖的米饭。熬粥时要盖上锅盖,开锅后改用小火,以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煲汤加热1~1.5 h,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汤品营养峰值,此时的能耗和营养价值比例也较佳,尽管汤品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素,但是相对来说,汤料的营养素含量比较多。
3.6.5 炒、爆、熘对营养素的影响与保护
采用炒、爆、熘制作的菜肴,都是以油作为传热介质,除植物性原料外,一般事先都进行挂糊或上浆,然后用旺火热油,使菜肴快速成熟,保持菜肴滑嫩香脆的特点。由于操作迅速,加热时间很短,水分及其他营养素不易流失,因此营养素的损失较少。有的在制作时用淀粉勾芡,使汤汁浓稠,而淀粉中含有谷胱甘肽,其中的巯基具有保护维生素C的作用。
旺火急炒是中国传统烹饪技艺的要求。采用高温短时地急火快炒,可以减少维生素的损失。如果烹饪原料没有设置保护层,或保护层脱落、不完整时,原料在烹制过程中,营养素的流失将随着烹制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原料表面水分的流失是由蒸发引起的,而原料内部水分的流失则是水分子向原料外部渗透、扩散的结果。扩散是需要时间的,减慢水分的扩散速度或缩短烹制时间,均可减少原料中营养素的流失。如猪肉切成丝,旺火急炒,其维生素B1的损失率为13%、维生素B2的损失率为21%、烟酸的损失率为45%;而切成块用文火炖,则维生素B1的损失率为65%、维生素B2的损失率为41%、烟酸的损失率为75%。叶菜类用旺火急炒的方法,可使维生素C的平均保存率为60%~70%,而胡萝卜素的保存率可达76%~90%。旺火加热能使原料迅速成熟。因此,对蔬菜和其他体积小、切片薄、传热快的原料,烹饪中采用旺火急炒是减少食物营养素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温度越高营养丧失越多。现已证实,烹饪时温度66 ℃,菠菜中维生素C损失90%,而在95 ℃时仅损失18%。原因是:50~65 ℃时分解维生素的酶更加活跃,而在70 ℃以上,这种酶就受到抑制,维生素就不再被破坏了。所以,大火快炒适量加醋,可以避免维生素被破坏。
肉、鱼、蛋类在烹调中,肉、鱼、蛋等动物性原料的质地、口感、重量、营养成分等都会有所改变。肉类等动物性食品烹调后,除维生素外,一般营养素的变化不大,营养价值依然很高。蒸和炸次之,约为45%;炒时损失最少,约13%。维生素B2的损失以蒸时最高,约87%;其次为清炖和红烧,约40%;炒肉丝时损失最少,约20%;炒猪肝时,维生素B1的损失为32%,而维生素B2几乎可全部保留。鱼肉含水分较多,含结缔组织较少,加热过程中水分流失较畜、禽肉少,因此,鱼肉烹调后一般显得较细嫩柔软。蛋类加热熟制后能破坏其所含的抗生素和抗胰蛋白酶因素,使蛋白质凝固变性。除仅有少量维生素被破坏外,蛋的营养价值基本不变。如鸡蛋在炒、煮时,维生素B2的损失很少,为7%~13%,而维生素B1的损失可达22%。

火爆腰花

爆炒鱿鱼
3.6.6 煎与贴对营养素的影响与保护

牛排
煎、贴都是以小油量遍布锅底作为传热介质的烹饪方法。一般把原料加工成扁形或厚片形,中小火煎成金黄色,制作时火力不大,不易使表面迅速吸收从锅底面传来的大量热量而使其中的水分气化。贴菜的原料大多要经过挂糊,所以营养素损失较少。煎炸食物时,油温控制在油脂的发烟点以下,就可减轻油脂的热分解,降低油脂的消耗,以保证产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质量。如煎炸牛排需要选择发烟点较高的油脂,不仅可以加速蛋白质变性,达到食用要求,而且还能提高牛排鲜嫩的质感。可多采用挂糊和拍粉煎的方式,减少营养的损失。

煎饺
3.6.7 涮与汆对营养素的影响与保护
涮与汆均是以水为传热介质,所用原料体积较小,前者加工为薄片,后者加工成片、丝、条或制成丸子。汤或水均用大火烧开,汤菜比例是汤多菜少,因此,在单位时间里原料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而成熟。如涮羊肉时,肉片在沸水中停留的时间很短,因此肉中的一些可溶性营养物质损失较少。
3.6.8 烤与熏对营养素的影响与保护

汤

烤全羊
在烤制的过程中,与燃料直接接触的原料表面的营养素由于受热温度高发生变化,三大营养素在高温下均会分解变化,产生有害成分。同时,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会污染原料表面,导致食品卫生质量下降。熏制品也有类似的特点,熏制品表面有适度的焦皮,具有独特的风味,但鱼、肉等经熏制以后,会产生和污染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应尽量避免高温长时间加热,带着火苗烹饪的做法不可取。蛋白质中的赖氨酸与还原糖反应产生褐色物质,这一过程赋予面包香气和色泽,但可以造成面包表皮中10%左右的赖氨酸损失。在烤制过程中,不可加入味精,防止焦谷氨酸钠的形成。
3.6.9 菜肴烹调过程中加醋忌碱

骨头汤
菜肴烹制要加醋协调,很多维生素在碱性条件下容易被破坏,而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在烹调中适量加醋,除了能促消化吸收外,还能保护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免遭破坏,使骨中无机盐溶出,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如凉拌蔬菜时可适当加醋,以有利于维生素的保护。一直以来,大家认为骨头汤是补钙的佳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骨头里的钙是以磷酸盐形式存在的,不容易溶解到汤里,因此在加热过程中也可适当加醋,促使骨头中的钙游离分散到汤里,从而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在烹制动物性原料的菜肴,如红烧鱼、糖醋排骨时也可加入适量醋。此外,加醋还有利于改进菜肴的感官性状,增加风味。但对酸敏感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等,在加醋烹制时会受到破坏。在烹制含这类营养素较多的原料时不应加醋,同时,这类原料不要与番茄、水果等有机酸含量高的食物搭配共烹。
大部分营养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加碱可破坏对碱敏感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部分B族维生素等,如松花蛋中的B族维生素已基本被破坏殆尽。加碱熬粥,制面加碱,这种对营养不利的做法在我国许多地区仍然存在。例如,为了增加粥的黏稠度和口感,不少饭店在熬制的过程中加碱,碱可导致维生素B1的损失率达到75%。发面用碱要适量,加碱越多,对营养素的破坏就越严重。炸油条时,由于加碱和高温,其中维生素B1几乎损失殆尽。
玉米中的维生素B5是例外,因为玉米中的维生素B5为结合型,不能很好地被人体吸收,加碱(小苏打等)处理,可以使烟酸从结合型转化成能为人体利用的自由型,但加碱过多会使玉米中的精、胱氨酸损失15%。碱性条件还会使精氨酸、胱氨酸、色氨酸、丝氨酸、赖氨酸由L-型变为D-型,使营养价值降低。
维生素在烹调加工中损失的大致顺序:维生素C >维生素B >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生素E。

油条
3.6.10 菜肴烹调过程中适时放盐
在炒菜过程中,过早放盐会使细胞内的水分大量渗出,使水溶性维生素、无机盐溶出而损失。同时,原料发生皱缩,组织发紧,这样不仅影响菜肴的外观,而且风味也欠佳。食盐能使蛋白质凝固脱水,内层蛋白质吸水难,不易煮烂,不仅延长了加热时间,而且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
对于一些富含蛋白质的原料(如老母鸡、鸭、鹅、牛肉等动物性原料)制作汤菜时,烹制过程若过早放盐,会导致原料表层蛋白质迅速变性,从而不利于营养物质和风味物质溶于汤中,影响汤菜的营养与风味。所以,这类菜肴应在起锅前加入食盐。然而,在调制肉馅时,先加入适量的食盐可使肉馅黏性增大,增加其持水性,加入肉馅中的水与蛋白质结合,馅料成团不散,加热后的菜肴质地松软鲜嫩。

汤
学生活动
议一议:炖排骨汤时,什么时候放盐才合适?为什么?
讨论探究
1.常用烹调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与保护。
2.适合蔬菜类原料的烹饪方法有哪些?
3.“糖醋排骨”等甜酸味菜肴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放味精吗?
4.味精在酸碱环境下呈味及营养的变化。如何在烹调中正确使用味精?
调查分析
1.面点在烘焙过程中、烤鸭在烤制过程中营养素的变化。
2.调查烹调中错误用碱的实例,以班级为单位写出调查报告,开展一次橱窗展。
知识链接
一、常见工业加工食品的营养特点

二、酸味菜肴中可以加味精吗?
当我们制作酸味较强的糖醋味、酸辣味、醋熘味菜肴时,一般不宜添加味精。因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该物质在酸性条件下解离程度小,呈鲜能力较差;在中性范围内解离程度最大,呈现出的鲜味强度最大;在碱性条件下转变为谷氨酸二钠,入口毫无鲜味。
酸味菜肴如何呈鲜呢?可用高浓度的鲜汤,如鸡、鸭、蹄髈、竹笋、蘑菇、黄豆芽等制作鲜汤。利用这些原料各种呈鲜成分弥补谷氨酸钠不能发挥作用的缺点,达到呈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