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三神山与属地之争论

渤海三神山与属地之争论

中国从上古时代开始,逐渐形成昆仑和蓬莱两大神话系统。昆仑神话最早起源于中国西部地区,传至东方以后,在齐、燕沿海地区演变为蓬莱神话系统。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受海市奇观的影响,在古黄县(今龙口市)一带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的传说。民间相传曾有人入海到过三神山,据说山上的宫阙是用黄金和白银建造的。宫中住着许多仙人,还珍藏着一种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药。三神山的传说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求仙的热潮。战国时期,齐国的威王、宣王和燕国的昭王,都先后派人入海求取仙药。封建帝王的求仙活动至秦代达到了高潮,出现了徐福入海求仙东渡日本的史实。西汉武帝仿效秦始皇,也多次派人到渤海中求仙药。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大规模寻找三神山的求仙活动,从公元前四世纪至西汉中期大约持续了400年之久。

关于三神山的由来,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从《史记》这段记载可知,三神山的传说并不虚无缥缈,而就在渤海中。远望可以看到如在云中的美妙景色,可是到了跟前神山就沉到海底去了。人总是上不去,真是可望不可及。从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所描述的景况分析,所谓的三神山,实际上就是渤海中的海市奇观。

龙口市(原称黄县,秦代设县,辖区比现境大若干倍,其中包括今山东省龙口、蓬莱市和长岛县等)地处渤海南岸,向以海市奇观而盛名天下。在龙口一带沿海,每当夏秋之交季节,经常可以看到海市蜃楼的奇景。海市出现多在下午,有时傍晚或早上也可看到,有时人们站在渤海岸边北眺,只见大海中突然显现出一群岛屿。遥望海岛远处群山绵亘,峰峦雄奇峻透,林木茂盛葱郁。山涧瀑布飞流直下、蜿蜒的小路伸向山顶。再看岛屿近处,街道笔直平坦,行人东来西往。道路两旁楼阁栉比,隐隐约约有人在楼阁中出没……。这种大自然构成的幻影,古人信以为真;于是出现了三神山的传说,从而引起许多人的向往和追求,研究神仙说的方士也应运而生。方士们利用邹衍“大九州岛”的学说,宣扬海外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仙药。他们又利用五行转化理论和悠久无限的时空观念,创造了冶炼丹药、长生延年的学说。经过方士们的系统化整理与发展,使之学说理论化,逐渐形成方士之学。这样不但一般老百姓,就连秦皇汉武也深信不疑了。几千年来,人们对渤海中的海市奇观和三神山之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直迷惑不解。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做出正确答案的是元代人于钦,他在《齐乘》中将两者合二而一,三神山即是海市奇观。现代化科研成果已证明,于钦的观点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正是仙境可望不可攀,海市蜃楼即神山。

三神山地处哪里呢?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三神山在勃海中,离岸边并不太远,曾有人到过那里。这段记载虽然文字不多,但把三神山所在的基本海域及其与中国燕齐海岸之间的距离,大致地勾勒出来了。由此可以肯定地说三神山就在秦代的勃海之中,那么古代的勃海和今日的渤海有什么区别呢?据专家们考证,“勃”和“渤”字虽在古代相通,然古代之勃海和今日之渤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今日之渤海在古代称北海,今山东省东面的黄海水域,在春秋战国时期则称之为东海。秦代之勃海,乃今日之渤海与古时之东海两者的通称,同样古时之东海亦非今日之东海。综上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述的勃海,实际上是包括今日的渤海与黄海在内的泛称。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对海域的划界不像现代这样清晰准确。从濒海的燕齐望去,门前的渤海浩瀚无际,在山东半岛以东、以北凡海水所到之处,都被看作是渤海的范围。如对朝鲜的地理位置,被视为在渤海的北岸。按此认识展延下去,便把日本列岛看作是燕国在渤海中的一块属地,称作倭国,记入《山海经》之内;并与传说中的三神山联系在一起,这是不足为怪的。

事实证明,渤海三神山的传说虽然来自海市蜃楼的幻影,但也有比较确实的地方,并不是燕齐方士们凭空臆造出来的。因此,徐福从青年时代入海寻找三神山到后来率领童男女东渡日本不归,就是一个先由幻影而至实体的探索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