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海定

斯文·海定

(1865—1952年)

斯文·海定是瑞典探险家,1865年,斯文·海定诞生于瑞典首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庭和早年经历并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与众不同的,是它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那正是为19世纪地理大发现吞没的时代。西方地理学界,也许可以说是整个知识界已向地图中的空白点宣战,征服极地的船队一支支驶出港湾,单枪匹马的无名之辈,因为测绘了一条热带雨林中的河流或标明某个处女峰的海拔高度可以一夜间扬名天下。呼吸领略了这样的氛围,使斯文赫定对未知世界有一种执著的迷恋。所以,当19岁时(中学刚毕业)获悉有机会到遥远的巴库做家庭教师,他就毫不犹豫的踏上了离乡之路。工作结束后,他以所有的薪金为路费,到波斯及中东进行了首次考察旅行。

1886年秋天,斯文·海定进入大学学习。

1890年4月,斯文赫定再次踏上远赴中东的征途。作为瑞典王国外交使团的翻译,他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在国王支持下,开始了它在亚洲的第二次探险旅行。1890年12月,他由俄国进入中国新疆省,抵达中亚名城喀什。1891年1月初,斯文·海定离开中国,返回瑞典。1893年10月16日,斯文·海定又一次离开故乡,前往亚洲。1894年2月进入帕米尔高原,并在慕士塔格山脚下住了一段时间,曾试图攀登这个名副其实的“冰山之父”。1894年5月1日,抵达喀什。1895年2月17日,斯文·海定走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于经验不足、条件恶劣,经过苦苦支撑才被正巧路过的一支骆驼队搭救。

1899年,斯文·海定又在瑞典国王经诺贝尔的资助下,在新疆进行了第二次考察探险。1900年,由于一个偶然机遇,他发现了楼兰古城。

1907年,斯文·海定第四次来中国,他的主要目标是西藏。

斯文·海定再次踏上中国的大地,是1926年的冬天。这次他不是单枪匹马前往中国,而是带来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但考察还在筹备中,就遭到北京学术界的一致反对。经过近六个月的谈判,斯文·海定和北京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就即将进行的考察达成了协议。协议的最重要部分是:本次考察由中国瑞典双方共同组成中外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察团采集和挖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质样品等等,都是中国的财产。

1927年5月9日,斯文·海定和徐炳旭率领一支空前规模的现代化科学考察队离开北平,前往中国西北。

1933年10月21日,斯文·海定等受当时南京中央政府铁道部门委托,对勘测考察修建一条横贯中国大陆的交通动脉的可行性。

1933年夏天,斯文·海定提出了优先考虑新疆的问题,其具体措施,首先是修筑并维护好内地连接新疆的公路干线,进一步铺设通往亚洲腹地的铁路。把着眼点放在加强内地与新疆的联系上,这是自辛亥革命以来具有远见卓识、忧国忧民的中国政治家、学者一再强调的共识。

斯文·海定在中国西部的探险与考察,横跨时间长达四十余年,其间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与创见,也撰写了多本极具分量的作品。如《亚洲腹地探险八年》、《穿越亚洲》、《丝绸之路》、《西藏南方》、《长征记》,以及厚达八卷的《1899—1902年中亚科学考察报告》等书。这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名的探险家之一。

在探险旅行中,斯文·海定收集了8000多个岩石标本以及古代文明的遗物。这些物品如今保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斯文·海定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