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游名山不惧险

遍游名山不惧险

徐霞客的旅行足迹,从家乡附近的太湖开始。

在此后30年间,他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攀登过泰山、嵩山、恒山、衡山、华山五大名山,以及武夷山、雁荡山、天台山、武当山、五台山、庐山、九巅山,在饱览山河秀丽景色的征途上,无数艰难险阻在等待着徐霞客。

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徐霞客游历浙江。从杭州到绍兴,再赴宁波、普陀。一路上,他不走平稳、安全的大路和水路,专拣人迹罕见的小路走。有人为此不解而问他,他回答说:“平坦大道无险境,无路山川更出奇,我出来游历的目的,就是为了寻奇探险。”

他风尘仆仆地从宁波赶赴天台山,用二天时间抄小路赶到天台山下,一路上“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路约旅人”,使人惊心。到山下时,山下正闹虎患,一月中已伤数十人,山下农人纷纷劝阻徐霞客暂缓上山,但徐霞客与同行的莲舟和尚探险心切,决定即刻登山。他们登上了天台山的最高峰——华盖峰,又去观赏著名的石梁飞瀑。石梁宽仅1尺余,长约3丈,天然架在二座对峙的山间,石梁下是几十丈的飞瀑,瀑入深潭,发出轰然震耳的声音,动人心魄。徐霞客为了更好地观察瀑布,壮起胆子走上石梁,从各个不同角度仔细地观察了飞瀑和深潭,从天台山下来,徐霞客又赶到了雁荡山。雁荡山位于浙江乐清县,有无数险峰峻岭。徐霞客游遍了老僧岩、屏霞障、龙鼻洞、夫妻峰等胜迹后,又去观察小龙嫩和大龙批二处瀑布。在大龙揪前,他看到飞瀑从190米高的悬崖上腾空而泻,在悬崖的半处又分为几股,如数道白练直捣潭中,瀑声震耳,蔚为壮观。徐霞客站在大龙批前,被这气势雄伟的飞瀑所吸引,赞叹之余,起了登山顶、访雁湖的念头。因为他平日留意方志,书上曾载道:雁荡山顶有燕湖大小龙湫之水即来自雁湖。今日到了大龙湫,登绝顶访雁湖的想法油然而生。

第二天一早,徐霞客、莲舟和尚和两个仆人,在云静庵的一个道徒带领下,开始向山顶进发。走到半路,因山路崎岖,那道徒向他们指点了大致方向便先回庵了。徐霞客一行沿着他所指方向,翻了一个山峰又一个山峰。道路却越来越险窄,最后只见陡峰峻峭,几乎没有插足的地方。原来志书上记载有错误,大龙湫的顶上,并不是雁潮所在的雁湖岗,而是龙湫背。莲舟和尚疲倦不堪,由原路先回,徐霞客仍想一探雁湖,带了两个仆人继续攀登。他们转了半天,竟在不知不觉中迷了路。在一座高峰的尽头,前行无路。脚下是悬崖,回去的路再也找不到,真是进退两难。徐霞客俯身下视,只见悬崖下有一平台,他心想:或许到了平台可以找到回去的路。可又怎么从悬崖上下到几丈高的平台上呢?徐霞客想了个办法,把大家的脚布解下来。连成一条长带,叫一个仆人在上边守着,他和另一名仆人用这条长带先后下到了平台上。可一到平台上,徐霞客又连连叫苦,原来平台下又是一个百丈悬崖,根本无路可走。无奈之下又只好沿着长带往上爬,不料长带又被突出的岩石磨断。想法接上后重新往上爬,花了很大力气总算爬上原处,可徐霞客的长裤早已成了碎布条。主仆三人东寻西找,最后找到了回来的路。徐霞客此次未能看到雁湖,心中不免不快。但想到这一天艰苦跋涉,纠正了志书上的一处错误记载,可算不虚此行,心中又释然了许多。

由于行色匆匆,徐霞客此次来不及访雁湖。第二天即离开了雁荡山。19年后(明毅宗崇祯五年,即公元32年)。徐霞客重登雁荡山,终于登上了解湖岗。以亲身考察,彻底否定了志书上记载,弄清了常云峰的山涧才是大龙湫的源头,解决了长期隐藏在心头的疑窦。

如果说天台山、雁荡山的险境,是徐霞客遍游名山所遇到的最初考验,那类似的险情,在以后的探险旅行中不知出现了多少次。

公元616年(万历四十四年)2月。徐霞客去黄山,途中遇上大雪。只见满目是银妆世界,崖悬上挂着几丈长的冰柱。在山下慈光阁,僧人们劝说着徐霞客:“通往山上的道路被大雪所阻。已有二个月,今日早上派二名精壮僧人上山送粮,只行了几里便退下来,据说山上大雪齐腰,登山的路也找不到。你现在上山实在太危险了。”但徐霞客为的就是探险,他谢绝了僧人们善意的劝阻,迈上了登山的道路。

徐霞客拄着一根铁杖,为同行者开路。山谷一片寂静,只听到铁杖敲击冰块的声音。攀登到半山腰,道路越来越险,在山坡背阴处。积雪已冻成坚冰,一步一滑,无法容趾。向导和仆人都一再劝阻徐霞客返身下山。均遭他拒绝。徐霞客想出个办法,先用铁杖在冰上凿出一小坑,放进一脚,再凿一小坑,把另一脚伸入,这样一步步地向前挪动,终于登上光明顶。从黄山下来后,徐霞客又匆匆入闽,去攀登武夷四山。他从崇安乘船沿崇溪顺流而下,到九曲溪口又逆流而上,在六曲上岸登山,在这儿又处处是险。在攀登隐屏峰的时候,他曾面临一绝壁。几丈高陡峭如刀削的绝壁上,有一窄小的木梯供上下,崖壁上紧靠本梯处,凿着一个个小坑,用来上下木梯时放入足尖,木梯共81节,人一上梯便似壁虎似的紧贴绝壁,使人晕眩不止。徐霞客扶壁登梯,一步步攀上隐屏峰。

攀登过程中,徐霞客偶然发现在半山腰还有一洞,但那山洞的上下都是陡峭的悬崖,根本无法攀登。山腰洞口边,有一道狭窄的横坳,徐霞客就想从这横坳里爬过去,进洞看看。同行的人一齐劝阻,说那横坳又窄又小,连腰也伸不直。且又在悬崖上,十分危险,那洞既不知名,想必也不值一看。但徐霞客决心已定,他沿着横坳慢慢地接近洞口,渐渐地觉得横坳越来越窄,越来越低。在一转弯处,高仅7寸,宽仅1尺5寸。而身外就是悬崖,底下的人都为他担心,又不敢喊,只怕一喊反而惊扰了他。只见徐霞客伏在横坳中,像蛇一样慢慢地爬行,胸、背部擦着岩石而过,终于匍匐着进入洞口。待徐霞客回来后,同行者仍心有余悸,而徐霞客却有声有色地向大家描绘着在洞中看到的一切。徐霞客一生好作名山游,有的名山去了不只一次。登山探险的过程中,他志在攀登、不畏险阻的精神,帮助他一次次战胜困难。在他的游记中留下许多精彩而翔实的记载,至今仍使阅读者身临其境、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