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烂陀寺
中印度的恒河两岸,有个摩揭提国,原为古代佛教有名的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所在。还有弥勒,迦叶波等许多菩萨的遗迹。那里有个那烂陀寺,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印度最高的学府。内有许多精通各项学术的学者,经常住有1万左右的人。主持人是个年已100多岁的戒贤法师。他的道德学问,为众景仰,大家不呼其名,称他为“正法藏”。寺内学者听说玄奘法师求法而来,极为感动,当即派人迎入,引见戒贤法师。玄奘法师依照那里规矩,很恭敬地顶礼参见。戒贤法师命坐,问他:“从何处来?”他答:“从支那国来。欲依法师学《瑜伽论》(大乘瑜伽学的要典,后经玄奘法师译成中文,名《瑜伽师地论》,计一百卷)。戒贤法师听罢,感动流泪,即喊来了博通经论,善于言谈的弟子觉贤——这是他的侄子,也已七十余岁了。要他把自己三年前病中情形告诉大家,表示他在那次病时,已发愿要弘扬正法《瑜伽论》等。对玄奘法师抱有很大的希望。并且多方勉励,待以上宾之礼,招待极为周到。每天供给担步罗果120枚,槟榔子20颗,豆蔻20颗,龙脑香1两,并供给大人米1升。这米大于乌豆,做饭香鲜,为此国特产,平时只供国王和诸大德食用,所以称为大人米。每月油三斗,酥乳等随日取足。此外并有侍者一人,婆罗门一人,帮助料理琐事。出行则乘象舆。那烂陀寺主客万僧,得到这样供给的连玄奘法师,一共只有十人。
这个寺院,建筑壮丽,地位崇高,在全印中无与伦比。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学习佛教大乘、小乘十八部,乃至欲典吠陀(印度古典经书)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也都一律研习。这些人中间,能解经论20部的有1000余人,能解30部的有500余人,能解50部的连玄奘法师在内只有10人;只有戒贤法师一切穷览,无所不通,德秀年耆,为众宗匠。寺内讲座每天有百余所,学习风气浓厚。国王为了表示钦重,拨出百余城邑负担供养,学人得无忧衣食,安心向学。玄奘法师先到南部游学了一个时期,然后回寺。听戒贤法师谈《瑜伽论》三遍、《正理论》一遍、《显扬》及《对法》(即《俱舍论》)各一遍。并随时提出对其他经典的疑问,请为解释。同时他也学习婆罗门书及印度各派学说。在此一共钻研五年,结果都能洞达词意。
但是,玄奘法师并不以此为止,五年以后又向南行,到处寻师;他在伊烂等国,从但他揭多喃和羼底僧诃二大德学《毗婆沙》、《顺正理》等论一年。在南萨罗国跟一个婆罗门读《集量论》(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代表作)月余。在驮那羯磔迦国,跟苏部底,苏利耶学小乘大众部根本阿毗达摩等论。并游了南印度许多国家,才重回那烂陀寺。当他参见戒贤法师后,又听说寺西有个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罗的,学问很好,乃又从学两月,咨询所疑。又特赴杖林山胜军居士处,学《唯识抉择论》、《成无畏论》、《庄严经论》以及问瑜伽、因明等疑问二年,才再度回到那烂陀寺。
这时候的玄奘法师,由于综摄各师所长,学识举世无双。戒贤法师命他在寺开讲,为大家讲《摄大乘论》及《唯识抉择论》。当时寺内大德师子光、学宗般若(般若学发挥“空”义、瑜伽学发挥“非空非不空”义),先为大家讲《中百论》,对《瑜伽论》颇有指摘。玄奘法师以为这是他不能融会贯通之故,几次前往辩难,未得满意答复。但原来听师子光讲经的人,却渐散归到玄奘法师处。玄奘法师为了消除师子光这点误会,特着《会宗论》(梵文著作已失传)阐述二宗并不违背的道理。戒贤法师和大家一致赞美,当予刊布流通。师子光大感惭愧愤而出居菩提寺,另找东印度一同学名旃陀罗僧诃到来与玄奘法师论难,希望能洗刷去这一耻辱。不料旃陀罗僧诃到来以后,惮于玄奘法师的威严,默不敢言。此后,玄奘法师声誉更盛,就是在印度也已被公认佛学界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