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逸畴
(1935年—)
著名地理学家、科考探险家,1935年4月7日生于江苏常州,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他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学探险活动,前后16次上青藏高原,4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作考察探险。曾任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地貌学科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副队长,组织和领导了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学考察和中日联合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活动,现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计划部主任。
杨逸畴长期从事区域地貌、第四纪地质和环境演变的研究工作,在填补青藏高原地貌科学研究的空白,对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高原区域环境的演变研究都有所发现,具有创见,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在西藏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学考察活动,对南峰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形成研究和作为水汽通道的存在研究等方面有新的发展和创见,杨逸畴首次确认了一项新的世界之最:深达5382米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从此,过去曾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退居到了次要地位。一位外国人说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后一秘境。他在塔克拉玛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中,对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塔里木盆地的环境变化,沙漠环境变迁和人类文明兴衰等研究方面,以及沙漠腹地的地理探险方面,都有新的发现和创见。他五次深入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考探险,历尽艰险,取得了丰硕科考成果。他对闻名世界的2000年前尼雅古国遗址进行了自然、人文方面的综合考察发掘,重新解说了尼雅的“千古之谜”。他在我国特殊、边疆、空白的地理科学领域研究中为边疆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杰出的地理发现和创造性的贡献,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杨逸畴在国内外这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科普文章50余篇,多次获奖,如: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陈嘉庚地球科学奖,中科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技进行特等奖等。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