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王的苦留
那时候西域有一大国,名叫高昌(在吐鲁番的西雅尔湖附近),国王文泰,也是汉人。玄奘法师到了伊吾国,高昌王听了,立刻派人带着敕书,要伊吾王把他送去。所以在伊吾玄奘只停了十几天,就开始向高昌国前进。六天后到了高昌国界的白力城。这时天色已经晚了想要停歇,而城中官吏说:王城就在附近。乃更换良马,继续行进,直到夜半才赶到王城。高昌王和随从的人,前后列烛,亲自出迎。让他坐到一个重阁宝帐中,殷勤拜问。说道:“自从听到法师的名字,喜欢得废寝忘食,预料今晚要到,特地和妻子读经敬候。”接着王妃和几十个侍女都来礼拜。直到天色将明,玄奘法师话久欲眠,他们方才回去。玄奘法师远行疲劳,当天未能早起,哪知天刚破晓,王率妃嫔,已来问候。他说:“弟子思量沙路艰险,师能孤身来此,真是奇迹!”说罢流泪赞叹不已。又介绍曾留学长安的彖法师与年已80余的国僧统正法师与玄奘法师相见,并请后者劝他留在高昌,不要到印度去,当然玄奘不答应。
过了十几天,玄奘法师向高昌王辞行,想继续向印度前进。高昌王说:“已命僧统师有所恳求,不知师意如何?”玄奘法师答道:“留住实是王的好意,但我志愿西游求法,不能中途罢休。”高昌王说:“我从前跟先父游历中国,曾随隋帝经过东、西二京及燕、代、汾、晋等地,见过很多名僧,未能引起仰慕;自听了法师的大名,便欢喜得手舞足蹈。准备到后,拜为师父,由弟子供养一生;并命全国人都作弟子由师讲学。这里僧徒虽少,可是也有几千,我都可使他们执经听讲。希望察纳这点心愿,不要再从西游为念。”玄奘法师答道:“王的厚意我是很感激,但此行不是为供养而来,只因本国所有的佛法教义不够周全,多所怀疑,打算到西方寻求完备的经典。这种求道的苦心,只可日日坚强,哪可中途而止,愿王收回这个意思,不要对我过分爱重。”高昌王听罢,坚决地说:“弟子爱慕法师,必须留住供养,葱岭可转,此意不移,乞信愚诚,勿疑不实。”玄奘法师感到问题严重,仍然郑重答道:“王的厚意深心,用不着多说,我已知道,但我为求法而来,既未得法,岂能中止?且王信佛法,理应帮助发扬,怎么可以阻碍?”高昌王听到这里,又直率地解释道:“弟子哪里敢来阻碍,不过因国家没有导师,故而屈留法师”。接着又说了许多恳切挽留的话,玄奘法师只是摇头不许。
在封建时代的国王,一向是一呼百诺,作威作福惯了的。现在看到玄奘法师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态度,高昌王不免有点恼羞成怒,当即把脸往下一沉,大声地说:“我一定要留你,不然,我可送你回国,请你想一想,两相比较。还是留住为好!”玄奘法师听到这里,内心难过万分,他也不客气地答道:“玄奘西来,为求大法,现在遇到障碍,那么只有骨头留在这里,心神未必会留!”说罢这话就默默静坐,不再作声。
高昌王当然不肯让步,但用意只是留他,所以招待更加隆重。每天吃饭,高昌王亲自捧盘。玄奘法师既被强留,知道和他讲理是没用的,当即实行绝食,以示决心。他端坐不动,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到了第四天,高昌王见他气息衰微,呈现危象,突然感到愧惧不安,马上叩头谢罪,表示准其西行。玄奘法师恐怕受骗,要高昌王发誓,高昌王就与玄奘法师共入道场,由其母作证,结为兄弟,准他西去求法,不过预先声明,在回来时必须留住三年,现在仍须屈留一月讲经。玄奘法师一一答应,就开始进食。
经过了这一番波折,高昌王对玄奘法师更为恭敬。每天开始讲经,他都亲执香炉迎引登座,并且低跪为磴,请玄奘法师踏着上去,天天如是。讲满一个月后,他替玄奘法师剃度了四个沙弥,以便路上服侍。并制衣服三十套,因西方寒冷,又特制面衣、棉衣及靴袜等数套。另送黄金100两,银钱3万,绫和绢等500百匹,以充往返20年的费用。此外还有马30匹,脚夫25人,并遗殿中侍御史欢信,护送至出名的叶护可汗处。又写了24封信,给经过的屈支等24国,托他们代为照料。各附大绫一匹为信。此外还以绫绢500匹、果味两车,献给叶护可汗。在信中说:“这位法师是我的弟弟,他想到婆罗门国去求法,希望可汗爱护法师如爱护我一般,同时更请敕以西各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玄奘法师见这样厚礼深情,极为感动,特地写了一篇骈文称谢,高昌王读后十分感动。到出发时,又与诸僧、大臣及全城的人民出城相送,抱持大哭。最后叫王妃等先回去,自己和僧人们乘马远送数十里,方才珍重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