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性表达方式

象征性表达方式

借助象征性进行表达的内容,既可以是婴儿早期心理体验,也可以是心理体验之间复杂的冲突,相比较而言,冲突更加具有表达的紧迫性。

早期心理体验在婴儿感知能力发展中,不断遭遇冲突,冲突推动了逻辑思维、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的出现。西方心理学提出观察成熟个体的三个角度:认知、情绪与意志,即个体的观念系统、情感体验与外部行为。中国俗语称了解一个人需要“听其言、观其行”,如果其中加入“察其情”,便也形成了相似的观察角度。

接下来提到的三种象征性表达方式,与以上三种观察角度保持一致,但是对于婴幼儿的发展状态而言,它们分别是:言语、躯体与动作。言语指个体学习语言的内在准备状态,是个体学习外在语言知识体系的能力基础。躯体指我们不能自主控制的身体反应,包括内脏、内分泌、免疫及神经系统的运作。动作指我们可以自主控制的,依赖骨骼及肌肉进行的肢体及表情变化。

婴幼儿的言语、躯体与动作正是成人认知、情绪与意志的基础。无论是婴幼儿使用早期的表达方式,还是成人使用成熟的表达方式,他们都在以象征性的方式表达着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婴幼儿与成人一样,拥有极为丰富、深刻、复杂以及充满冲突的内在体验,任何外在表达都来源于这些体验,因此以象征性视角来观察,也许我们可以解读出更多的内容。

人类个体言语的发展,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是将“音”和“义”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书面言语是将“音”“形”“义”联系在一起的过程。汉字属于象形文字,其蕴含的视觉信息如同画面一样丰富,作为汉字一部分的部首也有着强大的表意功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汉字的发音也有表义的功能。古汉字中有很多发音相似字形不同的通假字,它们经常被用来表达同样的含义。对于书面言语,婴幼儿只涉及一些最基础的学习,我们较少探寻文字对他们的影响,但在成年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强大的象征性功能。

婴幼儿的言语发展,首先是口头言语的发展,从可以辨别人类声音,到发出单音节、连续音节与重叠音,再到配合音调说出第一个具有交际特点的词,婴儿大约需要十个月的时间。在一岁至两岁之间,幼儿可以说出物品的名字和电报式短句,这时他们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好像自己与其他物品一样,需要特定的名称进行标识。在两岁至三岁之间,幼儿开始使用人称代词“我”来称呼自己。

婴幼儿既有冲突性又有整合性的主体性体验,始终处于一种持续发展的状态。个体内在“主体”的产生,要早于其口头言语中“我”的使用。“我”的使用,表明幼儿不仅已经知道“自己”作为一种存在,区别于其他所有外在事物,也知道对于内在感受而言,“自己”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我”字,却极具象征意义。幼儿使用“我”不仅标志着其自我意识的建立,也标志着其言语象征功能的建立。

“我”作为代词,每个人都可以用它指代自己。运用象征性的视角,除了可以从口头言语“我”中,看到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建立,我们也可以从婴幼儿躯体变化,以及动作发展中看到这一点。

就躯体变化而言,胎儿从母体中出生,是母婴共生事实的结束。婴儿最初只能消化乳汁(类乳汁),对母乳的依赖使得婴儿和母亲好像依旧是一个共生整体,当婴儿可以依赖别的食物生存下来的时候,婴儿与母亲之间进一步分离。从乳汁依赖中独立,象征着婴幼儿内在体验的进一步独立,也象征着婴儿在母婴关系中的进一步独立。婴幼儿吃进食物,将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将无用的食物残渣排出,象征着对于人际关系中所给予的各种复杂信息,婴幼儿可以将有用的信息接收,将无用的信息排出。大便通常被认为是不好的东西,但它依旧是个体的一部分,因此幼儿可以接纳自己的大便,也象征着其可以接纳自己身上“坏”的部分。

就动作发展而言,直立行走的能力象征着更多的控制感,也象征着婴儿可以完全自主地离开母亲去探索,并且可以将行走空间变成属于他的领地。婴儿特别热衷的抛物游戏也是如此,婴儿将手中的物品不停地扔出去,期待养育者捡回来,婴儿反复抛掷乐此不疲,充分享受着控制动作、控制物品与控制互动的自主性。幼儿似乎有无穷的精力,动作在消耗精力的同时也在释放内在冲突。内在体验激荡之下,他们的动作展现出非凡的创造性与破坏性。

言语、躯体与动作,是婴幼儿内在体验及冲突的象征性表达方式。成年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于成人的观念体系涵盖更多内容、躯体条件具有更强的耐受性、行为模式更加复杂化,我们解读其象征性内容会比较困难一些。但如果您了解日常口误、笔误为什么会出现?如果您了解为什么我国内科门诊里,有百分之八十的患者需要心理层面的疏导?如果您了解频繁洗手、频繁关窗行为,对强迫症患者意味着什么?您一定会认同:内在感受需要使用象征性手法来表达自己。

关于象征性表达,还有一个话题必须提及,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艺术表达。绘画、舞蹈与音乐,作为最基本的艺术表达形式,具有强大的象征功能。富含视觉信息的画面,不论是外物实景,还是写意神韵,或者内在想象,都可以称之为“意象”。绘画、舞蹈以及音乐带来画面感,均可以象表意。

王弼借《庄子·外物》指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大致意思是:如果知道“象”就可以不依赖“言”,如果知道“意”就可以不依赖“象”,因为“言”是“象”的象征性表达,“象”是“意”的象征性表达。

浩浩今年六岁,他五岁时跟随父母移民去了国外,现回国探亲,正在和父母的朋友们一起吃饭。菜已经摆好了,大人们招呼小朋友一起来吃。有位阿姨对浩浩说:“浩浩快来,上桌吃饭。”浩浩问妈妈:“不是坐在椅子上吃饭吗?为什么说上桌子呢?”大家听了忍俊不禁。

我们都知道“上”在这里的意思,类似“加入”。汉语里“上”的含义极为丰富,既可作方位词,也可作形容词或动词。作为动词,可以是上升、上报、呈上、提倡、缴纳、去、到任、安装、学习、点燃、拧紧、涂抹等多种意思。浩浩在那一刻将“上”直接确定为“坐在上面”,难怪要心生疑惑。

妮妮是个五岁的小姑娘,她的爸爸妈妈经常争吵,她在旁边就像一个没有人看得见的影子。父母争吵的时候妮妮很害怕,一动也不敢动。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她会在心里想:如果我磕很多头,磕到一个大大的数字,比如一百,那爸爸妈妈就会不再吵架了。妮妮跪在床上,一个接一个地磕头,磕着磕着就睡着了,她觉得似乎自己从来没有磕够那个大大的数字。

父母争吵的时候,妮妮内在充满恐惧,身体似乎也僵住了,这些体验没有向外倾诉的机会,但它们也不会自动消失,就像一个隐隐约约存在着的力量集合体。在晚上独处的时间里,环境比较安全,妮妮终于可以用动作将这些聚集的力量释放出来,并且希望借此可以祈求神秘的力量,来中止父母的争吵。比较有意思的是,她从来没有磕够想象中的数字,也就是说没有想象中的力量可以帮助她。这也许是因为,她的内心深处知道,她依旧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接受现实或者改变现实。

妈妈发现自己生了第二个宝宝之后,照顾孩子们的事务一下子多了很多。不但小宝需要很多精力来照顾,原本已经不尿床的大宝,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又开始尿床了?大宝的身体比之前变得弱了一些,似乎除了尿床,胳膊上也有一些小片的湿疹……不知道是不是以前起过的湿疹复发了?妈妈决定带大宝去医院看一看。

这位妈妈关注到了大宝身体不适,担忧之余准备带孩子去看医生。但她可能忽略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很多情况下,情绪会以身体的方式表达出来。大宝已经不尿床了,现在的尿床,似乎退回了年龄更小一些时的样子。年龄更小一些,需要妈妈照顾的地方就多一些,所以大宝可能在表达,自己需要妈妈多一些的照顾。二宝出生后大宝受到的关注减少,虽然他希望妈妈和自己多待一会儿,但大宝知道妈妈辛苦,也知道自己要懂事一些,自己也应该去帮助照顾二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