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女性成长

个体·女性成长

女性同样会抗争,以突破父母维护的旧秩序,完成自己女性身份的确立。但女性的独立之旅,抗争较为和缓,路途却更为曲折,因为她们会经历比男性更为复杂的情感体验。

女孩在亲子关系的动态变化中,与母亲竞争的同时,也向母亲学习如何成为女性,最终完成自己的性别认同。男孩和女孩同样经历了母婴共生的分离,但在与同性父母的竞争中,男孩不会和母亲产生竞争,而女孩则需要经历这一切。或者说对于异性爱的投注,男孩不需要投注对象的转换,他的爱可以一直投注在母亲这里。对女孩而言,需要将爱的投注对象从母亲转换到父亲。因此与男性成长相比,女性与母亲之间多了一层分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孩出嫁需要离开娘家,即使现在很多小家庭是独立生活的,但出嫁的形式依旧保留,分离在象征意义上依旧存在。妻子生育的孩子都跟随丈夫的姓氏,这依旧是一种分离,意味着允许后代在某些特征上与自己分离。与此同时,女孩成为母亲,需要和孩子一起再次经历新的一轮母婴共生的分离。

女性如何成长为一个独立个体?一方面不同角色下的诸多分离体验,使女性有很好的适应与磨砺,可以促进女性独立的进程。另一方面每一个角色下的分离体验都是一种风险,不能顺利度过挑战的话,女性可能固着在某个阶段而难以发展。

在与母亲的分离与竞争中,女孩需要承受作为婴儿的分离恐惧感,以及作为女性的竞争负罪感,很多时候这两种感受交织在一起,使女孩更加难以独立于母亲。如果女孩心理层面上依旧停留在这个阶段,即使她们生理层面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也会难以作为成熟女性与异性建立真实且深入的关系,或者说不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

父亲是女孩接触的第一位异性,也是女孩对异性投注爱的第一个对象,如果父亲过于强势或者过于弱势,或者父亲的情感功能不足,也会影响女孩与异性之间建立爱的情感。与之相反,如果父亲对女孩的情感有很好的回应,不但会有助于女孩与异性建立持久且深入的亲密关系,也会让女孩获得价值感与成就感。

对于两性亲密关系中情感的缺乏,女孩和男孩感受不同,看起来女孩常常因之而愤怒,但愤怒的背后往往是内疚,因为女孩认为自己对情感沟通的质量负有责任。女孩需要通过向母亲学习以获得女性气质,因此在与母亲的关系里,女孩的体验在分离恐惧感与竞争负罪感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认同的融合感。细腻复杂的情感体验与冲突,使女孩的情感功能趋于完善,这符合女性具有情感功能优势的常态,也使女孩更愿意承担起情感沟通的责任。

女性成长曲折而迂回,在中国上古的神话体系里,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完整故事,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不同女性角色中,对女性成长之不易窥见一斑。上古神话中,女性神明的地位是无比崇高的,她们孕育生命、掌握生死、掌握自然。流传至今依旧为人所知的三位女性分别是女娲、西王母和精卫。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描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女娲是娲皇始祖,是神的创造者,也是万民的创造者。女娲与伏羲他们人身蛇尾,双尾交合,她更多地呈现出成年女性作为妻子,在与男性的关系里充满孕育能力的状态。

《山海经·西山经》中描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王母豹尾虎齿狮发,主管天象与节令,指导农耕生活,掌管生死祸福。西王母在民间神话故事中,演变为女神首领,是诸多仙女的母亲,她更多地呈现出成年女性作为母亲,在与女儿的关系里,既予以支持又加以约束的状态。

《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女娃本为帝女,因为泛舟东海溺亡,精魄化为精卫鸟,有复仇大志,生生衔取草木砾石以填平东海。精卫与大海进行着永无止息的抗争,而大海往往象征着女性力量,也象征着母亲。

女性的成长过程中,外在身份跨越了女儿、妻子和母亲三重角色,在每一个角色下女性都体验着诸多分离和情感冲突,同时在每个角色下她们又都在学习成为情感主导者与回应者。在民间故事里,仙女总是违背天庭仙界的戒律,违背母族的约束,下到尘世爱上凡人,但最终她们还是会回到来处,而那里始终都会接纳归来的她们。仙女下凡重返天庭的过程,是一个女性性别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仙女与凡间男人都将真挚的情爱给予了对方。现实生活中,如果难以走出母亲的束缚,难以与母亲真正分离,女性将难以以成熟女性的身份进入到两性亲密关系之中。

静文,24岁,刚刚结束一段八个月的与有妇之夫的恋情。她认为自己并不是专门去找已婚男人。只是爱上了一个人,他正好已婚而已。自己对此没有道德压力,因为自己没有义务为别人的婚姻负责。两个人刚刚分手,因为男人又爱上了别人。

当静文知道对方婚姻挺和谐时,还有些开心,认为对方是真的被自己吸引,而不是逃避婚姻的不幸。静文与男人的成长经历相似,母亲都是极度强势,而父亲都有外遇。静文的很多感受和想法,尽管看来挺奇怪,但是男人都能理解。

后来静文发现他喜欢上别人,认为自己必须离开他了。静文对男人并没有仇恨,只是觉得自己对这段感情抱有很多幻想,以为男人只是遇到了自己才会出轨,以为这是一段浪漫的关系,但其实自己只是对方的一个性伴侣而已。

静文从来没有想过和这个男人结婚,反而觉得男人忠诚于婚姻是一个优点。静文感觉如果自己和他太太认识,很可能会互相欣赏,自己经常站在他太太的角度去看问题。静文甚至常常觉得自己和他太太是一个团队,男人背叛了自己,也是背叛了自己和他太太这个团队。

男人和太太的关系貌似比较和谐,但男人感觉太太并不真的需要他,而是需要一种安稳的生活方式,以便可以有更多精力去做她真正想做的事。静文从没有见过他太太打电话给男人,但男人的女儿会经常打电话给他。

静文的妈妈在外人面前永远是最宽容、最善良、脾气最好的那个,但在家里却充满了负能量,静文与爸爸就是妈妈的出气筒。爸爸有外遇的时候,静文既不伤心,也不愤怒,因为爸妈本身就过得很不开心。爸妈离婚后,静文有点怨恨爸爸,因为妈妈的坏情绪全部都宣泄在自己身上了。静文说妈妈不知道自己与已婚男性交往,妈妈思想非常保守,对婚前性行为都是不接受的,现在以为静文还是处女。

故事里涉及的人物,情感都比较复杂。静文的父母和男人的父母,情感都不和谐。男人与太太也没有深入的情感交流,而静文也只想和男人处在婚外情感之中,并且更认同男人的太太。

很多与已婚男性发生情感纠葛的单身女性,更愿意构建三角关系,而不是一对一的亲密关系,因为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必须完成的成长任务没有完成。小时候母亲过于强势,女孩在与妈妈的竞争中失败,长大后女孩要修正这个错误,于是会在已婚男人表示很爱自己妻子的情况下爱上对方。女孩认为男人很爱妻子,她可以争一下,而且相信男人一定可以更爱她。但是一旦男人为她放弃家庭,她马上就放弃了,因为她不能把“爸爸”夺走,完全战胜“妈妈”会让自己感到羞愧且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