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荣格.荣格自传[M].刘国彬,杨德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9.

[2]Dora M. K.沙游——通往灵性的心理治疗取向[M].黄宗坚,朱惠英,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3]申荷永.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成穷,王作虹,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5]荣格.红书[M].林子钧,张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6]申荷永,高岚.荣格与中国文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7]荣格.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M].杨梦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8]布莱德威,麦克寇德.沙游:非语言的心灵疗法[M].曾仁美,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9]茹思·安曼.沙盘游戏中的治愈与转化:创造过程的呈现[M].潘燕华,等,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斯坦因.变形:自性的显现[M].喻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史蒂文斯.简析荣格[M].杨韶刚,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12]山中康裕.表达性心理治疗:徘徊于心灵和精神之间[M].穆旭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3]申荷永,高岚.沙盘游戏: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荣格.荣格的性格哲学[M].唐译,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16]西耶哥.汉斯·柯赫与自体心理学[M].叶宇记,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17]泰萨·巴拉顿.母婴关系创伤疗愈[M].瞿伟,高旭滨,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

[18]苏珊·诺伦.变态心理学[M].邹丹,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19]严文华.心理画外音[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

[20]吉沅洪.树木——人格投射测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1]童俊.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22]约翰·鲍尔比.依恋三部曲·第一卷依恋[M].汪智艳,王婷婷,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17.

[23]约翰·鲍尔比.依恋三部曲·第二卷分离[M].万巨玲,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17.

[24]约翰·鲍尔比.依恋三部曲·第三卷丧失[M].付琳,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18.

[25]怀特,韦纳.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吉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6]海因茨·科胡特.自体的分析:一种系统化处理自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M].刘慧卿,林明雄,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27]海因茨·科胡特.自体的重建[M].许豪冲,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28]唐纳德·W.温尼科特.涂鸦与梦境——儿童精神病学中的治疗性咨询[M].李真,苏瑞锐,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9]赛明顿.自恋:一个新理论[M].吴艳茹,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30]温尼科特.婴儿与母亲[M].卢林,张宜宏,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

[31]温尼科特.游戏与现实[M].卢林,汤海鹏,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

[32]温尼科特.家庭与个体发展[M].卢林,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

[33]温尼科特.人类本性[M].卢林,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

[34]盖伊.弗洛伊德传[M].龚卓军,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5.

[35]弗洛伊德.释梦[M].车文博,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3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彭舜,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37]克莱尔.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M].贾晓明,苏晓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8]杰佛瑞·芮夫.荣格与炼金术[M].廖世德,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39]麦克威廉斯.精神分析案例解析[M].钟慧,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40]荣格.荣格文集[M].高岚,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

[41]荣格.移情心理学[M].李孟潮,闻锦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42]荣格.移情心理学[M].梅圣洁,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

[43]郭秀艳,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4]邓铸.应用实验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5]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6]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荣格文集(典藏版)[M].谢晓健,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8.

[47]邹金利,等.学前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8]吕旭亚.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49]哈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M].白学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50]莎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1]麦克威廉斯.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M].鲁小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52]麦克威廉斯.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M].曹晓鸥,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53]朱滢.实验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4]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55]荣格.心理类型[M].吴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56]李光地.周易折中[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