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男性成长

个体·男性成长

个体情感体验和逻辑思维的成长,在埃里克森和皮亚杰的理论里,男女遵循着同样的节奏。在成长中,需要整合的家族力量、父母养育、情感思维、对立情感等任务,对男女而言也是同样重要。但男性与女性的成长路径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男性成长和女性成长分别进行讨论。

婴儿未出生之前,父母对婴儿的性别就有所期待。即使男孩女孩都很受欢迎的家庭,也知道婴儿性别不同,未来的生活道路会有诸多不同。父亲与母亲虽然共同孕育了新生命,但父亲作为男人去理解男孩子的成长,以及母亲作为女人去理解女孩子的成长,这些都是异性父母所无法达到的状态。两性之间有着最强烈的亲密感,也有着最无法企及的距离。

母婴共生时期,婴幼儿还没有最初的区分能力,自然也没有对性别的意识。这一时期,父母发起的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也不会因为婴幼儿的性别而呈现出太大的差异。婴幼儿的觉察能力逐渐发展,能够区分开自己与母亲的同时,也知道了父亲的存在。父亲的介入,打破了母婴一体化,婴幼儿的内在也进一步发展为包含有父母与自己的三角结构。

亲子三角结构会因为婴儿性别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动态性及阶段性变化。婴幼儿自我认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关于性别的认同。从父母的话语里,婴幼儿很早就知道自己的性别,“我是男孩”或者“我是女孩”,但这些话只是一些现成的论断或界定。我怎么知道我是男孩子呢?或者我怎么知道我是女孩子呢?婴幼儿需要在内在体验中,探索并完成自己的性别确认。

差异是性别确认的前提,内在体验中差异意味着互补,也意味着吸引,还意味着相爱。这里的相爱不是指基于亲情或血缘的相爱,而是指基于性别差异的相爱。在与异性父母建立爱的过程中,男孩和女孩完成了自己的性别确认,但他们的路径并不相同。

母亲十月怀胎,母子之间生死与共,男孩与女孩都是如此。婴幼儿初生之时,都沉浸在和母亲的爱里面,这是没有性别差异的爱。在父亲加入后的三角关系里,男孩异性之爱的方向依旧指向母亲,如何去做一个被母亲爱着的男人,他向父亲学习即可,他不需要“背叛”自己之前对母亲的爱。女孩异性之爱的方向指向父亲,虽然她也需要向母亲学习成为一位女性,但她首先要完成“背叛”,对自己投注于母亲的爱的背叛。可以看到,虽然母子共生都需要被打破,但打破之后的母子关系,男孩与女孩是不同的。在象征意义上,成年女孩“嫁出去”又一次完成了对家庭(母亲)的“背叛”,而男孩“娶进来”依旧保持了对家庭(母亲)的“忠诚”。

男孩爱母亲,以“男性”自居,与父亲竞争的过程中向父亲学习,竞争与学习的过程中确认了自己的男性品质。女孩爱母亲,之后转向爱父亲,以“女性”自居,与母亲竞争的过程中向母亲学习,最终确认自己的女性品质。自然的养育状态下,性别认同都可以顺利完成。但如果母亲与父亲养育功能过于不均衡,孩子将难以完成母婴分离,难以真正进入亲子三角关系,其性别确认的过程也会受到阻碍,出现各种各样的困境。

困境有可能是母亲过于强势,父亲过于弱势,对男孩子而言,没有形成竞争就可以战胜父亲,有些胜之不武,内在有负罪感,也难以学习到良好的男性品质。困境也有可能是母亲过于弱势,父亲过于强势,对男孩子而言,一直不能在竞争中战胜父亲,意味着一直不能被男性标准所认可,由此男孩子对男性的兴趣与执着,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极端情况下,个体可能过于退缩以至于不能参与社会生活,也可能过于激越而不能被社会生活所接纳,还可能出现性别认同或者性别取向的困扰。

从象征意义上理解父母功能,他们可以是现实中的父母,也可以是家庭中其他有父性母性功能的人,也可以是家族中的父性与母性力量,还可以是传统中的父性与母性文化。从内在结构来看,他们可以是个体内在的思维与情感,或者是已经内化的男性与女性力量,甚至可以是个体在文学作品或者影视艺术中汲取的男性与女性精神。

男性最基本的成长模式,依旧可以从广为流传的故事里看到。每个孩子童年中都熟悉的“西游记”与“哪吒闹海”,向我们呈现了男性成长最典型的路径。

“西游记”里,东胜神洲的傲来国花果山的一块巨石孕育出一只石猴,石猴拜菩提老祖为师,学会七十二变,有了上天入地的本领,并在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帝派太上老君招安大圣,大圣嫌官职太低,大闹天宫,被太上老君困于炼丹炉,四十九天后大圣踢翻炼丹炉,炼成了金睛火眼。玉帝请来如来佛祖,将大圣镇压于五指山下。五百年后,唐僧去西天取经,大圣受观音指引,拜唐僧为师,师徒二人踏上了取经之路。之后猪八戒、沙悟净也加入队伍,师徒四人一路斩妖除魔、历尽艰险、饱受考验,最终成功取经,大圣获封“斗战胜佛”。

“哪吒闹海”里,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生下一个肉球。李靖用宝剑劈开肉球,在光芒中跳出一个男孩。太乙真人前来贺喜,为男孩儿取名哪吒,收为徒弟,赠他乾坤圈和浑天绫。哪吒七岁,遇见夜叉在海边强抢童男童女。哪吒用乾坤圈打死夜叉,又杀了龙王之子敖丙,龙王告状途中又被哪吒打得半死。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要李靖交出哪吒才肯收兵。哪吒被父亲收去两件法宝,为了百姓安危,哪吒悲愤自刎。太乙真人以莲花与鲜藕为躯,使哪吒还魂重生。重生后的哪吒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战败龙王,为民除害。

大圣和哪吒,他们出生就异于常人。大圣无父无母,是天地孕育的石猴,哪吒是母亲怀胎三年的肉球。他们一出生就不被父系所喜,大圣初生就目运两道金光,惊动了玉帝,玉帝默认其乃天地精华所生;哪吒的父亲因肉球不乐,用剑劈开肉球,勉强接纳了哪吒。他们的母系都很包容孩子,石猴以草木瓜果为食,在水帘洞栖身,大地如同石猴的母亲;哪吒的母亲不以孩子为异,对哪吒倍加呵护。他们都有一个神奇强大的师傅,传授他们上天入地的本领。大圣和哪吒,一个闹天宫,一个闹大海;闹过之后,大圣踏上取经路,哪吒为城中百姓自刎;最终大圣取经成就“斗战胜佛”,哪吒借莲花身重生再次战胜龙王。

两个故事,同样的路径,英雄披荆斩棘终成正果。这个路径也是每个男孩成长必须经历的英雄之旅。故事的象征意义很清楚:孕育大圣的石头,哪吒身处其中的肉球,都是婴幼儿尚未建立“主体”之前的完全无意识状态,也是母亲和婴儿完全共生的状态。大圣目运金光惊动玉帝,李靖用剑劈开肉球,孩子开始和父亲(系)建立联系。父亲(系)对孩子是不接纳的,同为男性,男孩身上所蕴藏的潜在力量是父亲所忌惮的,同时父亲使用僵化的教条、权威的姿态不断否定着孩子。虽然养育环境中充满消极父性功能,所幸,大圣与哪吒都有一个喜爱自己、教导自己的师父,可以得到来自积极父性功能的支持。

大圣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一样,消极父性功能都受了挑战,虽然故事里哪吒直接挑战的是龙王,但龙王也是一位具有消极能量的父亲。挑战是一种必然,挑战是对边界的突破,只有在突破后进入新领域,获得新经验并进行重新组合,挑战者才能够建立起关系中的新边界。这种挑战具有非生即死的危险性,他们两人第一次挑战的后果都是失败的,大圣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

死亡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消逝,也是旧秩序的消亡。死亡也意味着重生,重生之后的个体有了新的身份,也摆脱了旧秩序对个体的束缚。哪吒再次归来之时,已经不再是哪个人的儿子,他只是他自己。重生后的哪吒再次挑战龙王,获得胜利之后,和父亲以平等的身份并列仙班。大圣的重生之路更加艰难,从被迫戴上金箍到真心护送师傅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为“斗战胜佛”,头上的金箍也消失不见。大圣获得了新的身份,也获得了新的自己。

哪吒的重生依赖于师父太乙真人的法术,太乙真人是哪吒象征意义上的、拥有积极功能的母亲和父亲,他既可以用莲藕为哪吒塑造身体,又可以使哪吒的魂魄聚集,魂魄注入躯体后成就了哪吒的新生。大圣出生无父无母,天生地养,师父菩提老祖是来自父系的支持力量,玉帝则是来自父系的束缚力量,取经途中一路艰难,观音菩萨的支持母系般包容温和,如来佛祖的指引父系般坚定可信。观音菩萨和如来佛祖,本身都是母性与父性积极功能的整合,既怀慈悲之心,又拥霹雳威力,一路呵护大圣的成长之路。

对于婴幼儿而言,两至三岁就开始尝试摆脱父母的看护,自己探索外部世界。少年时期的他们迫不及待、不畏风险,仿佛负有使命一般,与父母斗争,希望摆脱对家庭的依附。如果父亲有更多的积极功能,孩子的抗争被理解被引导,孩子会完成自己的英雄试炼之路,最终以男子汉的身份和父亲站在一起。如果父亲的消极功能过于强大,孩子或者停留在五指山下,永远不得翻身;或者停留在大闹天宫之时,永远在激烈抗争。

20岁的浩林是一名大二学生,目前他的学校生活出现很大问题,首先夜不归宿去网吧玩游戏,因为家境贫困他没有钱上网,所以待在网吧主要是和一些初中男孩打游戏,这些男孩有零花钱但打游戏的能力不如浩林,浩林和他们一起玩,帮助他们提高游戏等级。因为连续几天待在网吧,进食进水都很少,引发尿结石疼痛难耐,浩林曾经被紧急送往医院

此外,浩林个人卫生极差,不管是自己的衣着还是宿舍里的床铺,到处污秽不堪,散发着臭味。同时浩林很多的课都不去上,甚至连考试的时候都需要老师找到他,把他送进考场。最终,因为学业问题浩林被学校劝退了。

老师们因为浩林唏嘘不已,因为浩林家境贫困,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家出走,父亲靠做根雕为生,收入微薄。奶奶有退休金,平时照顾浩林和爸爸的生活,浩林在校期间的大小事宜都是奶奶打电话和老师们沟通。浩林的智商比较高,初中阶段曾获全国化学竞赛三等奖,高中时期的成绩也比较好。浩林曾经是家里,甚至是家族的骄傲。

浩林的家庭有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但也有着脸谱化评价体系,孩子学习好的话就可以“一好遮百丑”。实际上在“乖顺孝道学习好”的背后,可能压抑了孩子太多的反抗和愤怒。浩林是一个不快乐的人,虽然他成绩好家里以他为荣,但母亲亲情的缺失以及奶奶的严厉,使他很难将家人的照顾和关怀体验成亲情。浩林的敏感是有道理的,家庭里面是有着很朴素的希望他荣耀家族的愿望。但浩林对现实又是存在误解的,因为奶奶和爸爸对他也有着非常真实的情感。浩林对现实的歪曲理解,本来可以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来消解,可惜他的家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没有探究他的内心世界。如果不能感受到亲人的关爱,孩子的内心始终是自卑的。

浩林初中时有一段时间沉溺于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就是他的一个宣泄口,在里面他可以感受到成为英雄人物的成就感。高中因为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浩林被拉回现实世界,用全部的力量应对高考,顺利考入大学。在大家以为寒门子弟终于快要自食其力的时候,浩林又开始了他的“英雄之旅”,只不过这个英雄依旧是网络游戏里面的虚拟英雄。

浩林蓬头垢面、身体虚弱、被劝退学,非常让人痛惜,但这是他在潜意识里对自我的一个定位,在内心世界里他感受到的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失败者。在他心中父亲、母亲和奶奶,都没有重视他这个人,没有重视他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也没有能力去体验他人,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考上大学这一现实目标实现之后,浩林对人生意义的茫然,潜意识里面的怨恨,加速了他自我沉沦的冲动。

瑞东是一名大一男生,独生子,祖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母都在政府部门工作,父亲是一名官员。瑞东在准备一个比较有难度的学业任务时,突然感到胸闷心烦,全身不舒服,非常难受。之后感觉上课听不懂,有时看某个词或某句话不能理解,想着想着脑子就是一片空白,认为自己如此下去将会崩溃,甚至感到生活没有意义,极度的紧张恐惧,晚上也无法入睡。

瑞东在精神科进行药物治疗后,情况有所好转,但一周后又开始情绪低落,医生认为需要较长时间的持续治疗。住院期间母亲陪侍,晚上瑞东需要与母亲同睡,依偎在母亲怀里,母亲轻轻拍着才能入睡。

瑞东认为父母对自己非常宠爱,教育也比较宽松,但自己很少与父母交流,自己很少感到快乐,有时候会自得其乐,但持续时间很短。平时就非常崇拜父亲,但遇到困难从不告诉父母,喜欢自己承受。没有特别要好的男生,初中和几个女生关系比较好。初中阶段就出现过看一个词开始明白,之后看不明白的现象,但没有告诉任何人,当时觉得这种情况不去管它就过去了。

瑞东既有抑郁情绪,又有思维困难,这两种情况都是比较严重的症状,所以需要较长期的药物治疗。瑞东的养育环境似乎并没有很大问题,家庭和谐,父母爱护,但瑞东与父母真正的情感交流却很少。瑞东内在情感体验深刻却很少倾诉,父母都是有较高社会位置和成就的人,面对父母,瑞东一直生活在对权威人物的崇拜之中,而不是生活在有瑕疵的真实的自然的人际交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