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一条“路”

画出一条“路”

在心理咨询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借助于象征表达进行内在探索,梦、沙盘游戏、绘画、音乐与舞蹈是象征表达的主要形式,其中绘画因为对材料与环境的要求比较简单,来访者也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在咨询中具有更多的应用机会。

日本心理分析师山中康裕,在《表达性心理治疗》中提及了四种绘画方法,分别是源于埃米尔的树木人格测试、南伯格的涂鸦法、温尼科特的交替画线条法,以及其独创的交替描绘编故事法。下面将对其中三种方法进行作品呈现并做简单说明(涂鸦法没有实践作品)。此外,还补充了一个来访者自发表达其特定状态的绘画方式及其作品。在呈现这些作品的同时,下文也会讨论绘画在咨询中如何促进非语言沟通,如何另辟蹊径深入心灵。

鉴于呈现的不同来访者的画幅数量不同,依据画作进行分析的深入程度不同,下文将先呈现单幅画作,再呈现系列画作,顺序如下:

树木人格测试(1幅)

特定状态的自发表达(3幅)——来自2位来访者

交替描绘编故事法(1幅)

交替画线条法(12幅)

树木人格测试

这幅图的主人是一位大三女生,因为在宿舍人际关系中感受到强烈排斥前来咨询,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判断人际关系问题很大程度源于来访者性格特点,但直接展开这个话题具有一定的风险,似乎直接将责任简单地归因于此,容易激起来访者强烈的情绪反应,因此咨询师建议来访者画“一棵树”,之后咨访双方一起展开对所画之树的观察。


一棵树

树木人格图有明确的主题要求,往往也是在咨询师的明确建议之下完成,因此主要功能是一个基于投射的人格测验。咨询师在这个个案中使用树木人格图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利用画面呈现信息对面谈中的判断进行印证和补充,另一个是以象征的方式和来访者一起触及其性格话题。

这两个目的都比较容易达到,比如来访者的构图很明显地偏移在左侧,这与咨询师面谈中以下感受相吻合:来访者沉溺于过往情感体验,或者很难从某种情绪中转移。来访者在完成图画之后也观察到其构图特点,结合这一观察对其性格特点展开讨论的过程较为自然轻松。作画过程中,来访者逐渐放松,慢慢专注于作画,也呈现出不同于语言交流的情绪状态,这也是从一种情绪转向另一种情绪的直接体验。


特定状态的自发表达

这幅图是一位高中生来访者在自己家中完成,带来送给咨询师的礼物。实际上这是一个篆刻作品拓印在纸上的,作品完成所需精力远超过绘画。


正面


反面

上面两幅图是6岁来访者在咨询中主动提出想画一幅画送给咨询师,是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他先在正面画了左侧这幅图送给咨询师,说上面的漂亮女性就是咨询师,之后又在背面画了右侧这幅画,那是一盒很小很小的房子和简单随意的心形图案等。正反两面在色彩、构图、内容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两位来访者的作品都是自发完成,都是送给咨询师的礼物,是很直接的对咨询师的情感表达,也是其人际关系模式及变化的呈现。高中生女孩在生活中和母亲行为冲突激烈,内在爱恨交织,情感浓烈且冲突,送给咨询师的礼物表面上只是很轻松的礼节式的表达,但是很吻合当时在咨询中咨询师和她之间发生的接纳,也类似于她和母亲之间的浓烈的隐匿的爱的情感。6岁的小男孩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恰恰相反,他在生活中对母亲极尽赞美,就像左侧画中美丽的女性(他的妈妈是一位特别爱美的女性),但内在对母亲的不满从无表达的机会,画虽然是送给咨询师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小男孩与妈妈关系的两面性,同时也表明咨询中小男孩能感受到与咨询师的关系已经比较安全,安全到可以表达一些负面情感了。

这两位来访者的画都是将自己体验到的某种状态通过绘画表达出来,都是自发的,也都只有一次画作。某些时刻来访者体验到某种感受,那些感受或者很难表达清楚,或者很难采用语言这种形式,或者来访者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但这些感受切实存在且力量巨大,绘画就成为表达这些感受的自然而然的载体。

交替描绘编故事法

下面呈现的这幅画,是采用山中康裕老师独创的交替描绘编故事法完成的。画者是一位49岁的男性,基于对心理学的兴趣,想听听咨询师从心理学角度对自己目前状态的解读。画者与咨询师的关系是朋友,因此所进行的活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

朋友刚换了工作岗位,在新的岗位上出现一些人际关系冲突,不过他并不认为这些冲突难以承受。当时朋友提出希望听到咨询师的看法,咨询师既不想直接做出语言层面的表述,也不想拒绝朋友想法中所包含的探索自我的愿望,所以提议画画,将交替描绘编故事法的规则作了简单介绍之后开始画画。

交替描绘编故事法在一张纸上完成,由画者用三到四个线条分割出区域,由咨访双方交替在区域中首先起笔画出线条,另一个人将线条补充完成为某一意象并命名,最后由来访者将出现的所有命名连接成一段话。

我们可以看到,线条分割出的特定区域带有一定限制感,意象表达是基于另一方提供的特定线索,命名意象后形成故事是在做语言层面的表达。这种绘画方法意识与无意识地表达比较均衡,绘画双方的参与度也比较均衡。在咨询中既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单次使用,也可以作为主要手段进行系列创作。


来访者(49岁)绘图

图中每个区域标有数字,是作画的顺序,第一区域由咨询师起笔示范,其中深色线条为咨询师所画,朋友用浅色线条补充完成后命名为“路”,第二区域由朋友起笔,画出封闭图形,咨询师补充曲线命名为“风筝”,其他区域不再一一叙述。

最后朋友的文字描述如下:“在城墙内工作和生活,太阳出来后在阡陌纵横的田间晒天阳、放风筝,在池边小径上观鱼赏花、饮酒作诗,也因公务繁忙,急急赶路,递文件盖公章下指令。夜晚月半弯升起,吃过晚饭,看会儿书籍,再用钢丝球洗洗碗筷,休闲放松一下。”在这段描述中我们似乎看不到画者之前提到的人际关系冲突,反而有一种内在发展任务与外在发展任务齐头并进所带来的新体验。

有线索的意象表达、词语连接的认知表达、自由作画的轻松、区域分割的限定,在这里既构成了稳定安全的承载空间,又涵容了来自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多层次内容,非常符合山中康裕提出的“闭关成型论”。

交替画线条法

以下有12幅作品,来自一位9岁男孩,在一次咨询中完成,用时50分钟。男孩日常生活中多次经历母亲暴怒,他一般会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在这次咨询中男孩提到刚刚又经历一次母亲强烈的愤怒,咨询师认为这是一次比较好的机会,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让男孩更多地了解自己,于是提议做绘画游戏,使用的是温尼科特的交替画线条法。

同样是交替起笔划出一些线条由对方完成作品,但与山中康裕的方法不同,画是分别在不同的纸片上完成(这里使用的是四分之一的A4纸);最后完成的作品并不进行命名,无论谁先起笔都由来访者来谈谈他的感受;咨询师在作画过程中会根据来访者的问题呈现引导性线索,也做一些语言的诠释。


来访者(9岁)绘图1

咨询师先画出两条波纹线和之上的半圆,男孩将它补充为一条正在喷水的鲸鱼。咨询师意识到力量的喷发是他正在关注的问题。


来访者(9岁)绘图2

男孩画了一个小人,正在拿着一桶油漆,准备去刷左边的墙。咨询师在这里没有补笔,而是询问他对红色油漆有什么感受?他说很厉害也很漂亮,像火一样。咨询师询问你妈妈发火的时候像什么颜色?他说像绿色的僵尸,很可怕。


来访者(9岁)绘图3

咨询师起笔有意选择了三种绿色笔,画出了上面缠绕在一起的线条。男孩补充了下面的四个线条,说这是大海,上面波浪很大,越往下面越平静。咨询师感觉孩子可以预期母亲情绪的平复。


来访者(9岁)绘图4

孩子先起笔画了图中的蓝色部分,强调了右侧部分。咨询师补充了四五条黑色的线段,做出从右侧喷发出来的气体状态。孩子也用黑色笔在咨询师的线段上下方位画出很多线段。解释说蓝色部分是一块橡皮,对面吹来很大的风,橡皮只想待着不动,但风会把橡皮吹得往后动一动。


来访者(9岁)绘图5

咨询师起笔画了一个螺旋图案,内心有意呈现风的席卷状态,孩子补笔画出了蜗牛,并且在下面添上地平线,告诉咨询师添上这条线就可以看到蜗牛是在前进。


来访者(9岁)绘图6

孩子起笔画了一所房子和竖线上的三角形,在三角形上写上520。咨询师在房子下面、竖线下面分别加了两条横线,说这是一条路,三角形是站牌,上面的520好像是“我爱你”。孩子又用同色笔添了公共汽车,并且说公共汽车是透明的,这样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家(房子),也在公共汽车上写上520。


来访者(9岁)绘图7

咨询师起笔画了缠绕在一起的线条,内心感觉到男孩有力量处理这繁杂的状态。男孩补充了一个线头,并在线头处补充了一根针。解释说这根针可以将线团整理好,并且可以编制出能用的东西。


来访者(9岁)绘图8


来访者(9岁)绘图9

原来只打算画八张纸,因此男孩画的时候这是最后一张。男孩画了图上所有的部分,咨询师没有任何补充。他说自己站在大街上,背后是车水马龙,但自己不想去看,自己面前是三个垃圾桶和一个垃圾袋,自己就像垃圾一样。

咨询师提议我们再画四张好不好?男孩很愿意。咨询师起笔画了图上的波折线。男孩将中间的低洼处向下深入,将右边的高处向上修改,说这是最高峰和最低谷,并且说出它们的具体名称。(珠穆朗玛峰与雅鲁藏布江起源的谷底)


来访者(9岁)绘图10

男孩起笔画了长方形以及其中的三个人(父母与小孩很亲密)。咨询师补充了左下方的像梯子也像小路的部分。男孩说:你没看到这是相框吗?咨询师说以为是个院落,感觉大家需要能自由出入的路,就画了一条小路。孩子说:没关系,挺好的,谢谢你给我画了一条路。


来访者(9岁)绘图11

咨询师起笔画了小草和地平线,孩子画了一棵大树。他说:大树很有力量,小草也很有力量,而且这么多小草在一起,他们一起长大,比大树还有力量。


来访者(9岁)绘图12

图上的内容全部是男孩所画。他说:这是红海滩,太阳光照在大海上,大海将太阳光反射在山峰上,山峰顶上有镜子过滤了其他颜色之后,将红色又反射回到沙滩上,沙滩就是红色了。水面下的沙子是黄色的,大海深处的沙子是白色的。

至此12幅图以及作图过程全部呈现,咨询师几乎一直围绕着男孩的感受做工作,尤其是围绕着男孩在母亲暴怒之下的感受做工作。男孩当时的情绪状态就像第一幅画中呈现的“鲸鱼喷水”,男孩惯有的处理方式是“粉刷”或“擦除”自己的情绪,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咨询师有引导有诠释,男孩也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情绪表达,比如“520”“垃圾桶”等。男孩的感受方式也极具层次,比如“高峰低谷”“光的多次折射”等。

温尼科特强调这种绘画方式,一般只用于1~3次短程问题解决。温尼科特与山中康裕的绘画方法,在对来访者的干预程度上表现出非常大的不同。山中康裕没有特意强调咨询师的引导,反而希望双方自由表达且彼此呼应。温尼科特的交替画线条法中,咨询师的引导与诠释则非常清晰。

绘画这一表达性治疗形式是深入人类心灵的一条“路”,来访者具有用绘画进行表达的自发需求。咨询师有意运用绘画进行咨询或分析时,不同的理论基础会使具体实践方式有所不同,树木人格图更倾向于测评,交替画线条法注重对核心问题的快速切入,交替描绘编故事法则充满意识与无意识地相互交融。

家庭小组绘画

以下是9个人组成的一个“绘画与故事”活动小组,小组活动中的主题随机设定,小组成员只根据主题完成绘画和故事,不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每周活动一次,本周内完成即可。九位小组成员分属于三个小家庭,即一对父母和一个成年子女。三个小家庭属于一个大家庭,因为三个小家庭中都有一位家长,彼此之间是兄弟姐妹的关系。

家庭本来就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小组,家庭成员在具体事务中既有合作也有冲突。在具体事务之外,在“绘画与故事”活动小组内,以绘画或讲故事的方式呈现自己以及自己的变化,使这些家庭成员之间多了一种分享方式。小组活动开始时,九位成员以“树”为主题画了一幅画,活动进行一年后,九位成员画了同样的主题,以下将呈现每个人的前后两幅画。


以上为同一个人的作品


以上为同一个人的作品


以上为同一个人的作品


以上为同一个人的作品


以上为同一个人的作品


以上为同一个人的作品


以上为同一个人的作品


以上为同一个人的作品


以上为同一个人的作品

对这个家庭小组的所有作品,这里不进行分析与讨论,这些作品很直观地呈现了个体的差异性、稳定性与发展性,对此有所觉察将能够促进人际之间的接纳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