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的不同切入点
半岁之前,婴儿行动能力最为受限,回馈更多来自和养育者之间的非语言互动。养育者能否做好一面“稳定”的“镜子”,会导致婴儿使用不同的模式来觉察“自我”。母婴互动中,婴儿内在体验的边界感的确立过程,十分缓慢且细腻,人类社会性情感随之萌芽并不断丰富。
婴儿对外在物质世界,以及自身躯体行为能力的觉察,也在不断促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来自物体运动和肢体控制的稳定回馈,使婴儿与外界人或物之间的现实边界快速建立,以逻辑性著称的思维随之萌芽并不断发展。
婴儿对“自我”进行觉察的不同模式,依赖于养育者的“镜子”功能,其区别在于其觉察内容的来源之处有所不同。而情感与思维的出现,使得婴幼儿在面对相同觉察内容时,所获得的信息有所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婴儿的觉察呈现出个性化特点,他们拥有着属于自己的优势切入点。
因为所有的觉察方式,在婴幼儿期都处于快速发展中,对其优势切入点的观察反而不易进行。成人的觉察功能强大且稳定,其优势切入点与辅助切入点,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因此我们先对成人的觉察方式做个讨论。
成人所面对的外部信息极为丰富,觉察的范围非常广阔,但只有被聚焦觉察的对象,才能得到进一步加工,并纳入观察者的心理系统。就像舞台上演绎的各种故事,可以是当下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能够回忆起来的过往,也可以是对未来多种可能性的设想。但舞台场地有限,舞台上聚光灯打在哪里,哪里才会成为觉察焦点。被强烈聚光投注的觉察对象,其信息可以被加工整合,并因此拥有影响力,它们可以改变观念系统,也可以引发外在行动。
设想一个场景:你刚刚装修好一套房子,邀请了几个好友来家里。这些都是极好的朋友,他们不会给你客套的赞美,也不会给你肤浅的寒暄,但他们确实彼此不同。看看他们会有什么信息回馈给你?
有的朋友特别关注房间装修的细节,对物品的色彩、花纹、款式、质地等感兴趣;有的朋友特别关注屋内的某些特点,可以是具体的物品也可以是某个氛围,这些特点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有的朋友特别关注家带给人的舒适度,当然他更在意你是否觉得舒适;有的朋友特别关注所有房间的布局是否合理?装修过程是否合乎顺序?
这里的重点,并不是他们的意见和你一致还是不同,而是你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每个人的关注点都非常特别,我们受邀进入别人的房子也会如此表现。房屋是一个整体,所有的信息都值得去关注,观察者拥有彼此不同的、最迅速、最直接的切入点,呈现出了独特的觉察方式。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关于意识功能的观点,非常值得推荐。他提出了意识的四种功能:感觉、直觉、情感和思维。这四种意识功能,或者说这四种基本的觉察能力每个人都具备,但每个人的优势功能各不相同。来参观房子的四位有趣且迥异的朋友,他们各自不同的觉察切入点,正是这四种功能的不同表现。
非常有意思的是,荣格将感觉和直觉功能称为非理性功能,将情感与思维功能称为理性功能。读到这里,您一定会有些不适应,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感性与理性对人们做一个大致区分,认为重感情或者情绪波动大的人往往比较感性,情绪稳定或者做事有条理的人往往比较理性。实际上这种区分非常模糊,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人重感情同时做事也很有条理,也有很多人情绪波动大同时平复起来也很迅速。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这四种不同的觉察方式,再来看看为什么荣格将它们归为理性与非理性两类。
要理解觉察对象,首先对刺激如实记录,记录由感觉功能完成,它告诉我们刺激带来什么感觉;其次对刺激进行命名或定义,定义由思维功能完成,它告诉我们刺激是个什么东西;随即对刺激做出评价或者赋予价值,赋值由情感功能完成,它告诉我们刺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最后对刺激走向进行预测,预测由直觉功能完成,它告诉我们刺激隐含的可能性。
以感觉为主要觉察方式的人,与刺激自身的特征连接非常紧密。有的人是和外部的刺激直接关联,比如由周围世界带来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直接体验,就非常清晰且重要。有的人是和内在身体感受或细微念头连接紧密,会不断确认自己身体内部的舒适程度,以及确认自己的经验体系有没有被冲击到。
以直觉为主要觉察方式的人,与刺激整体中隐含的潜在走向连接紧密。有的人关注点主要在外部,他们对外在世界里的人或物都有很好的洞察力,似乎可以知道别人心里正在发生什么,或者能看到他人无法想象的可能性。有的人关注点在内部,他们的内在感受大多不是通过经验积累形成,而是具有自发性的特点,并且他们对自己的内在感受有非常强的确信感。
感觉与直觉,重在了解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已经提供给个体的信息,并不做出进一步的认知定义或者价值评估,因此它们被归为非理性功能。感觉来自后天的经验积累,直觉是对先验性内容的确信。这两种功能都关注具体信息,但关注具体信息的细节,往往意味着难以关注具体信息整体中隐含的走向,因此感觉与直觉之间彼此争夺觉察资源。当然竞争并非完全对立,感觉型的人可能在穷尽细节的基础上探索整体走向,而直觉型的人也会为整体走向补充细节。
以情感为主要觉察方式的人,与刺激的价值评估连接紧密。有的人关注环境或群体对刺激的价值评估,寻求和他人情感的一致性,评估标准更趋向于对大环境的肯定。有的人关注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对刺激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他们产生的情感深刻且难以清晰表述,往往也难以被他人理解。
以思维为主要觉察方式的人,与刺激自身的逻辑体系连接紧密。有的人关注大家都认同的理念,也希望自己建立的理念被别人认同,他会规划并支配理念的推行。有的人关注点在于,以内在真实的信念来界定并建构他的观念系统,不考虑什么观点会被普遍接受,也不会因为某个想法有些危险而不去思考它。
情感与思维,都在对刺激信息做出进一步的判断,无论是赋予价值还是进行命名,因此它们都被称为理性功能。这两种功能之间也存在彼此竞争,因为重视其中一个,往往意味着对另一个的某种妥协,“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好地表达了这两种功能之间的竞争。当然竞争也并非完全对立,重视思维逻辑的人也需要面对自己的情感,重视主观体验的人也不能忽视事物自身的逻辑脉络。
感觉、直觉、情感与思维,这四种基本功能每个人都具备,它们之间没有好坏之分。在婴儿成长过程中,会发展出某一个功能,作为自己非常擅长的觉察切入点,我们称为个体的优势切入点,它可以是这四个功能中的任何一个。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个体的辅助切入点,它不会与优势功能同属于理性,或者同属于非理性。因为优势与辅助配合起来发挥作用,一定需要有一个收集信息,另一个对信息做出进一步判断。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度需要提及,即个体的注意力,更愿意投放在外在还是投放在内在。这个角度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外向与内向相吻合。
关于成人强大的觉察功能,前文并没有讨论其具体的现实觉察内容,没有涉及以下诸如此类的问题:怎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何在恋爱关系里难以体验到安全感?二胎出生对家庭的影响有什么?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了解自己正在觉察着什么内容,往往比较容易。明白自己正在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觉察,则不太容易。觉察内容通常处于意识水平,觉察方式通常处于无意识水平,因此觉察方式本身很有必要成为我们观察的对象。
大约在六个月的时候,婴儿就可以自己坐稳了,这时他们的视觉角度,已经和成人保持一致。到一岁左右,婴儿开始可以独立行走了,他们能探索的世界拓展了很多。婴儿的感觉、直觉、情感与思维,都处在迅猛发展中,其优势切入点与辅助切入点将随着丰富的觉察,逐渐清晰并得到优先发展。
个体之间,自我意识不同、觉察方式不同,兴趣领域不同、外在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于是,人,生而百态,绚烂缤纷。
特恩布鲁是一位人类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进入刚果的森林研究当地人的生活与文化。有一次他在外出考察,穿过森林从一个部落到另一个部落,随行的向导是一个叫肯格的小伙子。当他们到达一座小山东边时,那里为了建一个传教点把树木全部砍伐了,人能一眼看到远处高高的鲁文佐里山。肯格一直生活在丛林里,有生以来从未看到过远处的风景。虽然特恩布鲁告诉他那是山,但是这些山要比肯格在自己生活的丛林中所看到的山高大得多。特恩布鲁问肯格是否愿意一同驱车前往,更近地观察那些山,肯格犹豫片刻之后同意了。
最后他们到达了位于山脚下的国家自然公园。当肯格抬头仰视群山时,他简直说不出话来,他的语言中没有可以描绘眼前风景的词汇。肯格认为山顶上的皑皑白雪是层层岩石。他们准备离开时,广阔的平原渐渐清晰地映入眼帘,一群野牛正在几英里外吃草。肯格问那是什么昆虫?特恩布鲁回答说那是野牛。肯格认为他在开玩笑,并再次询问那是什么昆虫?特恩布鲁立刻回到车里,和肯格一起开车接近吃草的野牛。当肯格看到动物的形体在不断增大时,他小声说这应该是魔法。最后当他们到达野牛身旁,看到野牛的真实大小时,肯格仍不明白为什么刚才他们看起来是那样小,并且怀疑它们是不是在刚才那段时间里渐渐长大的,或者这其中是不是有人在耍花招。
物体离开我们的距离越远,它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就会变得越小,但我们会认为物体依旧是原来的大小,这种现象被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肯格的生活经验里没有远距离视野,他不能理解为什么野牛看起来那么小,实际上却那么大。知觉恒常性的获得来自经验的积累,这正是感觉功能所擅长的工作内容。
视崖实验是一个经典深度知觉实验。1960年,康奈尔大学的吉布森和沃尔克,设计了一种被叫作视崖的实验装置。视崖是一张高为1.2米的桌子,表面是一整块厚玻璃,其中一半是不透明的,因为玻璃下方紧贴了一块红白格子的布,此为“浅滩”,而另一半是透明的,但在相距1.2米远的地面上,铺上了同样红白格子的布,此为“深滩”。如果被试能感知到深度的话,他们就会发现两边红白格子布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为了排除后天经验的作用,吉布森和沃尔克选择6到14个月大的婴儿,以及刚出生的小动物作为被试。实验中婴儿被放置在桌子中间,要求母亲分别站在深滩和浅滩两端召唤他们。实验表明,所有的婴儿都愿意在母亲的召唤下,爬过浅滩;只有三分之一的婴儿在犹豫中爬过了深滩,其他三分之二的婴儿即使在母亲敲击玻璃以显示其坚固性后,仍不愿意爬过去。这表示婴儿已经感觉到视崖的深度。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一旦动物的生存需要深度知觉,这种能力便在出生时就展现。一天大的鸡雏、小山羊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1987年,安德斯让只有三天大的婴儿,在同样亮度下,观看红绿蓝以及灰色的方形光束,他们对于红绿蓝的观看时间明显多于灰色。这个实验结果,对于知觉来自先天功能,而不是来自经验积累的观点,是一个有利的证据。
视崖实验,目的在于探索深度知觉是先天具有?还是通过经验积累而形成?实验结果更倾向于深度知觉的先天性。虽然婴儿至少有六个月大,很难认为他们没有任何深度经验,但动物实验与后续安德斯的色觉研究支持了直接知觉的存在。可以推断,某些内在体验可以借由个体先天的自组织能力而获得,这正是直觉在发挥作用。
1975年,史蒂文斯使用数量估计法研究感觉与刺激之间的关系。实验中被试可以随意地给第一个刺激打分,然后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给其他刺激逐个打分,打分数字不受任何限制,最终揭示了主观感受值与客观刺激值之间的量化公式。
数量估计法看似简单,却可以与生物电测量相媲美。让被试尝不同浓度的柠檬酸和蔗糖溶液,再让他用数量估计法进行打分,报告他品尝后感觉的大小。在被试两天后的手术中,将同样的溶液放在被试舌上,直接记录他鼓索神经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最终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量数据十分相似。
史蒂文斯还用不同感觉通道做交叉匹配实验,让被试紧握压力器,用握力大小来匹配所感受到的电流、白噪声、震动等刺激的大小。结果发现,按量化公式算出来的预期指数,与实际结果吻合得很好。
列出这个实验,是想让大家看到,对主观感受进行直接打分是非常有效的,它既可以与生物电测量有相似效果,还可以在不同感觉通道之间进行匹配。而被试的主观打分,通常并不是一种精确推算,往往是一种直觉式的即时反应。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来自直觉反应的内在体验,往往也具有很强的可信性。